“国之重器”从秦岭南麓起飞!汉中航空产业跑出“加速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02:13 1

摘要:前几天看阅兵直播时,看到一架又一架国产预警机、反潜机划过天际,我心里那股自豪不是新闻稿能写得出来的。说实话,这种自豪感背后,是一座城市几十年累积下来的产业底座和一群技术人夜以继日的钻研。汉中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航空城”,而是靠陕飞这样的链主企业、靠陈顺权、李

236家企业、5项专利、21个签约:汉中怎样从秦岭腹地变成中国航空的一条静悄悄的“跑道”?

前几天看阅兵直播时,看到一架又一架国产预警机、反潜机划过天际,我心里那股自豪不是新闻稿能写得出来的。说实话,这种自豪感背后,是一座城市几十年累积下来的产业底座和一群技术人夜以继日的钻研。汉中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航空城”,而是靠陕飞这样的链主企业、靠陈顺权、李桦这些在车间和实验室里耗尽精力的技术骨干,一点点把零部件、刀具、清洗设备和新材料都填进去,才拼成了今天的样子。

汉中当前的优势很明显。秦创原的批复让资源配置更集中,236家企业和50余家低空经济企业说明已初步形成从整机到配套、从试飞到培训的产业链条。更重要的是,像陕硬公司那样承担国家课题并把研究成果产业化,用国产硬质合金刀具替代进口,这种从“科研到产品”的闭环在本地已开始落地。可别小看那几项专利和一台台清洗设备,它们正是把大飞机梦想变成可复制商业模式的关键节点。

但机会里也藏着风险。首先是人才缺口问题。高端刀具、复合材料、航空级硅橡胶这些东西不是读两年书就能做出来的,产学研协同需要更长期的人才沉淀。其次是产业链附加值偏低的隐忧。很多配套企业还是在打样、接小订单,若不能把设计权和标准话语权拿回来,就始终受制于外部采购节奏。再者是认证和供货周期长,这是航空行业的自然属性,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和耐心上输了几回就放弃了转型。

我觉得汉中的下一步不应该只是追求数量,而要做深两条路:一方面以陕飞为牵引,把中高端零部件、试飞服务、地面保障装备做成可复制的产品和服务,从样机验证到批量供货形成标准流程;另一方面把低空经济做成产业补充,把无人机制造、场景应用和培训形成商业化闭环,让这部分快速迭代的“小体量”带动资金和人才的流动。说白了,就是主机带动高端配套,低空带动现金流,两者相互支撑。

对企业来说,落地的操作并不神秘。先把技术做成知识产权,再把样机做成能示范的产品,接着以揭榜挂帅、科研项目为抓手去拿第一批验证订单,最后靠小批量供应积累质量和信誉。内部要建立快速试错的机制,研发和生产要打通,人才培养要和高校建立长期项目,不是喊口号而是把具体课题、导师和车间岗位对应起来。前面提到的陕硬公司和汉中朝阳机械的例子正说明了这一套路能把技术优势转成市场优势。

对高校和学生而言,机会同样具体。靠理论没用,要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陕西理工大学和本地企业组建的产业学院并不是摆样子,它提供的是带有订单的教学模式。学生如果能把课程作业变成企业的一个模块设计或测试报告,那么毕业后进入供应链的门槛会降低很多。实习不要只停留在打杂,争取在项目中负责一个小模块,从设计到试产跟到底,这样才能真正“跟着产品走”。

对外部投资者和供应链企业,汉中更值得关注的是配套的成长性而非短期规模。零部件集散地、维修检测、专用材料和装备制造这些环节,因国产替代和军民协同的长期需求,未来几年内更有可能出现稳定回报。与此同时,政策性项目、科技支撑计划也是降低技术风险的通道,但投资前要核实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学研的正向关系,别只看厂房和订单数字。

展望未来,汉中有望在三到五年内把部分高端配套做出区域标杆,在五到十年里成为西部重要的零部件集散地和低空经济服务中心。但这不是必然,前提是要把人才培养、知识产权和产能转化同时抓好,否则很容易陷入“有人才没订单”或“有订单没人才”的尴尬局面。更关键的是,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把短期招商和长期创新并重,不是单纯追求项目数量,而是要把每一个签约都尽量落成能产生协同效应的生态节点。

我身边就有一个朋友小李,三年前放弃北上广的工作回到汉中,和几个大学同学合伙做航空专用清洗设备。他们的第一台样机在试验场被喷到报废级别,团队差点散伙。后来他们和一所高校签了联合攻关,改进材料和工艺,把设备做轻做耐,终于在一个地方机场拿到了第一批小额订单。现在他们不大,但每年都能把技术文件和小改进变成新的专利。这个案例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耐心和系统化联动,比一时的资金更能决定成败。

说到底,汉中的航空崛起既是地方转型的缩影,也是产业化路径的教科书式示例。不会有人一夜把所有问题解决,但每一个专利、每一项产学研合作、每一个小批量订单,都是把这条“跑道”铺宽的砖石。对于想参与的人来说,不要被所谓的“大工程”吓住,从可验证的小环节切入,分阶段把技术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订单,你就参与了这场看似宏大但实打实的产业升级。

你要是有在航空配套、无人机、材料或相关项目里的经历,或者身边有人像小李那样回乡创业,能不能说说你们遇到的最现实难题和最意想不到的机会是什么?我很想听听你的故事。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董明洁

来源:轻松乐时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