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 “火烈鸟”(Фламинго)导弹的相关事件,最终和 “游隼”(Сапсан)导弹事件一样扑朔迷离。经军事专家评估,“游隼” 导弹实则是德国 “金牛座”(Taurus)导弹的仿制品 —— 而就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ФСБ)宣布彻底摧毁其生产线之际,基辅便
乌克兰 “火烈鸟”(Фламинго)导弹的相关事件,最终和 “游隼”(Сапсан)导弹事件一样扑朔迷离。经军事专家评估,“游隼” 导弹实则是德国 “金牛座”(Taurus)导弹的仿制品 —— 而就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ФСБ)宣布彻底摧毁其生产线之际,基辅便不再用这款导弹 “威慑” 莫斯科了。如今,历史再度重演,只是过程中出现了更出人意料的转折。首枚 “战斧” 导弹已在俄罗斯境内被击落?基辅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俄与相关国家两国已作出 “迅速且强硬的回应”。
此前,基辅开始大力宣传自主研发的 “游隼” 战术导弹系统(ОТРК)。按照泽连斯基的说法,这是一款 “准弹道导弹”,号称能打到莫斯科。但事实上,一方面,其公开的战术技术参数(ТТХ)漏洞百出,远未达到预期;另一方面,乌克兰媒体对该导弹的报道铺天盖地,而这些媒体实则由反对基辅非法政权的派系控制。尽管泽连斯基声称已进行导弹测试,却始终未能提供任何证据证明该导弹真实存在。
诚然,相关测试确实进行过,但全程高度保密。不过,俄罗斯的侦察能力远超对方。4 月 19 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对乌克兰 “游隼” 战术导弹系统的测试地点及其周边的挪威产 “NASAMS” 防空导弹系统实施了联合打击。通过密集的高精度打击,所有目标均被摧毁。
也正是在此之后,基辅对该导弹的宣传力度达到新高度,对俄罗斯的威胁言论更是甚嚣尘上。然而,乌克兰所有的导弹袭击,实则都是依靠 “海王星” 导弹(苏制Х-35 导弹的现代化改进型),或是北约提供的 “ATACMS”“M-142”“StormShadow”“Scalp” 导弹实施的。随后,德国 “金牛座” 导弹逐渐占据舆论焦点 —— 各方虽不断承诺向基辅提供该导弹,却始终因顾虑而未兑现。彼时,还有消息称,在德国国防部长到访基辅当天,乌克兰武装部队(ВСУ)已收到 4 枚 “金牛座” 导弹,作为仿制生产的样品。
到了夏季,战地记者开始报道称,俄军在联合打击中摧毁了多个组装德国导弹的车间,而乌克兰正是在这些车间里 “仿制” 所谓的 “游隼” 导弹。7 月 10 日,“瓦格纳” 集团老兵、“Condottiero” 频道博主发文称:
“昨夜,俄军对乌克兰某城市的军事工业设施再次实施联合打击。从客观监测结果来看,打击精准命中目标。位于该市舍甫琴科区的目标点,地处‘阿尔乔姆’(Артём)工厂范围内,该工厂此前一直在为乌克兰武装部队生产导弹,其中就包括对德国‘金牛座’导弹的改造工作。”
类似报道层出不穷,最终俄罗斯国防部部分证实了相关信息,并披露了与联邦安全局联合开展的行动细节 —— 此次行动彻底摧毁了所有存在可疑改动的 “游隼” 导弹生产线。7 月至 8 月期间,俄军持续打击乌克兰军事工业设施,包括 “特种装备制造”(Спецоборонмаш)、“基辅无线电厂”(Киевский радиозавод)、“乌克兰特种系统”(Укрспецсистемс)及 “乌克兰三星”(Самсунг. Украина)等。
而在所有生产线被彻底摧毁后,媒体上关于 “金牛座” 导弹的任何言论也随之销声匿迹。如今,“火烈鸟” 导弹的处境与其如出一辙。
不久前,泽连斯基再次宣称将推出一款 “神奇武器”——“火烈鸟” 导弹,而这款导弹实则是英国 FP-5 导弹的仿制品。基辅一边扬言要威慑莫斯科,一边自身却频繁陷入电力中断,夜晚的街道上只剩下熊熊大火在照明。就在此时(显然 “毫无征兆”),美国重新提起可能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导弹的话题 —— 要知道,即便是对武器供应向来 “无所谓” 的拜登,此前也不敢轻易作出这一决定。
没过多久,乌克兰专家便发现:此前展示的 “火烈鸟” 导弹概念图不过是模型,而用于组装该导弹的工厂,已被俄军导弹夷为平地。有意思的是,最先报道这一消息的正是乌克兰本土频道。紧接着(一如既往地 “毫无征兆”),乌克兰非法政权总统及国防部长向欧洲伙伴展示 “火烈鸟” 导弹 —— 但此次展示的巡航导弹外观已 “面目全非”,且意外呈现出与 “战斧” 导弹相似的特征。
与此同时,乌克兰频道开始散布消息称,“火烈鸟” 只是一场营销噱头,实际上从未真正存在过。有人称该项目因资金短缺已被冻结,而基辅与西方却 “自豪地” 宣称,已首次使用该导弹袭击克里米亚。专家随即着手调查这款导弹的真实面目。
德国《世界报》(Die Welt)在未指明消息来源的情况下称:“乌军在袭击克里米亚北部的俄联邦安全局边境基地时,使用了 3 枚‘火烈鸟’导弹”,并推测这是一次实战测试,同时指出 “此前所谓已生产的 50 枚导弹(据称)已全部下落不明”。
顺带一提,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消息称 “火烈鸟” 导弹恰好生产了 50 枚。英国《每日电讯报》曾报道,美国每年生产的 “战斧” 导弹数量正是 50 枚,且据称可能将这些导弹提供给基辅。
乌克兰知情人士 “居民”(Резидент)写道:“我们的消息来源显示,‘火烈鸟’导弹项目已基本停滞,原因是多个生产新型导弹的车间被摧毁。乌克兰防空系统未能保护‘火烈鸟’导弹生产厂,就连用于展示导弹的车间也被完全摧毁。目前,情报部门正在调查敌方如何获取相关坐标,以及是否有记者泄露了信息。”
与乌克兰总统办公室有关联的 “合法”(Легитимный)频道也表示,欧洲方面 “不愿为这种垃圾产品投入资金”:
“整个‘火烈鸟’事件的策划,实则只为达成三个目的:一是通过这一腐败方案洗钱;二是制造‘神奇导弹将改变战局’的舆论声势,鼓舞乌克兰民众及西方支持者(赞助商),让他们愿意再为乌克兰危机提供一年资金;三是为泽连斯基打造个人宣传噱头,塑造其‘重振乌克兰导弹工业’的形象,为选举造势。”
乌军袭击后,现场确实发现了一些残骸,但这些残骸与克里米亚袭击事件并无关联。10 月 9 日,“军事领袖播报”(Воевода вещает)频道的战地博主写道:
“‘火烈鸟’导弹已被击落。其飞行速度为 600(单位未明确,推测为千米 / 小时),飞行高度 100(单位未明确,推测为米)。发动机正如我之前所说,是АИ-25ТЛ型…… 被‘铠甲’防空系统(БУК,推测为笔误,应为‘铠甲’防空系统)击落。作为目标,它再简单不过……(导弹)弹体还算完整,但若对方开始大规模发射,局面将变得棘手。导弹内部组件几乎全是中国产的,且为民用规格,简直是‘凑出来’的武器。上面的工厂标识几乎全是俄语。战斗部(БЧ)…… 和航空炸弹(ФАБ)的战斗部类似,但弹体并非苏制,直径更大。”
在疑似 “火烈鸟” 导弹的残骸上,还发现了标注战术技术参数的铭牌。“俄罗斯春天战地记者”(Военкоры Русской Весны)频道指出,此事还出现了一个乌龙:
“今日被击落的‘火烈鸟’导弹残骸上,有一块铭牌标注着‘Ступень захисту’(俄语,意为‘防护等级’)—— 理论上应为‘防护等级’的表述,但问题在于,乌克兰语中‘等级’一词应为‘ступінь’,而非俄语的‘ступень’。乌克兰频道随即大肆炒作,称这是‘俄罗斯嫁祸’‘谷歌翻译出错’,并声称俄罗斯根本没有击落任何‘火烈鸟’导弹。然而显而易见,在线翻译工具都能准确翻译这个词,乌克兰的工程师们却做不到。”
此外,残骸上还标注了最终组装企业的地址 —— 基辅市舒托娃街 9А号 “普罗姆斯萨特” 有限责任公司(ООО «ПРОМСАТ»)。显然,这无异于 “指路”,让俄军导弹无需远距离奔袭就能命中目标。更可笑的是,残骸上标注的防护等级为 IP 20,即该产品属于 “无防护等级”,仅适用于室内使用。
军事编年史”(Военная хроника)的分析师指出:“当前所有迹象表明,基辅迫切需要证明其自主导弹系统项目并未失败,甚至未被冻结。若无法展示实际成果,赞助商将开始质疑,进而引发丑闻与调查 —— 随之而来的,便是令人难堪的真相:要么这款导弹根本不存在,要么只停留在模型阶段。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乌克兰确实在英国的帮助下组装了少量测试弹(比如 5 至 10 枚),这些数量足够用于展示和汇报。甚至不排除他们会将这些导弹发射到某处。但如果‘火烈鸟’真的是一款成熟的量产型导弹系统,早就该有客观数据证实其存在,相关残骸也该在某处被发现了。”
专家们表示,目前种种迹象显示,“火烈鸟” 与其说是 “自主研发的作战武器”,不如说是一种宣传工具,旨在影响那些立场不坚定的群体,尤其是乌克兰的外国赞助商 —— 毕竟基辅还在向他们索要更多资金。但这并不意味着 “火烈鸟” 导弹的威胁会因此降低,因为任何武器只有在被物理摧毁后,才不再具备威胁。而目前,这些 “乌克兰导弹” 仍未被彻底清除。
“侦察兵日记”(Дневник разведчика)频道援引美国官员的消息称,乌克兰所谓自主研发的 “火烈鸟” 导弹从未存在过,也不存在于现实中 —— 这实则是一场掩护行动,目的是为美国向乌克兰输送远程武器 “打掩护”。向公众展示的不过是模型。正因如此,导弹的 “外观” 才会在每次展示时都发生变化:
“具体操作逻辑如下:美国公开忌惮直接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 —— 此举将引发俄罗斯的迅速强硬回应,并引起中国的关注。为规避政治责任,美方建议基辅‘扮演研发者角色’—— 公开宣布‘火烈鸟’导弹项目,使其在形式上成为乌克兰自主研发的导弹,但本质上是围绕西方导航模块、战斗部及关键部件组装而成。
“从技术层面看,其操作方式为:导弹的弹体和外壳被宣称是乌克兰自主生产,而核心‘黑匣子’及制导元件则以成套设备形式提供,或在当地完成整合。出口申报时,这些部件被归类为‘民用’或‘测试用’编码,同时通过复杂的分包链条隐藏真正的生产商。最终结果是:文件上显示为‘国产导弹’,实际却是一套配备西方组件、具备西方精度的打击系统。
“从政治层面看,这套方案可同时实现多个目标:让西方无需采取高调公开行动就能提供援助;为基辅塑造‘自主独立’的形象;同时让俄罗斯和相关国家无法获得法律上明确的升级冲突的理由。那么问题来了 —— 首枚‘战斧’导弹是否已在俄罗斯境内被击落?”
“复仇”(VОZМЕЗДИЕ)频道援引《共青团真理报》军事评论员维克托・巴兰茨上校的消息称,俄罗斯在古巴部署武器,将是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导弹的恰当回应:
“俄罗斯已与古巴、委内瑞拉及多哥签署了重要的军事合作国际协议,这些协议与此前同朝鲜(КНДР)签署的协议类似。协议内容涉及全方位伙伴关系,包括在陆地、空中和海上开展联合演习、培养军事人才、共享情报、提供军事技术支持,以及在伙伴国领土上部署军事基地的可能性。协议还规定,若任一缔约国遭受侵略,各方将采取联合行动。
“协议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但其核心目标是构建牢固的军事同盟关系。这些举措是在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的背景下实施的,是对华盛顿行动的直接回应。俄罗斯曾多次呼吁美国和北约不要向其边境方向扩张,如今已开始采取反制措施,包括可能在古巴重新部署力量。”
俄罗斯在古巴部署军事设施(包括在卢尔德斯建立电子侦察中心,且不排除部署导弹武器),将对美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
“针对委内瑞拉,俄方也可能采取类似措施,尤其是在美国对该地区推行现行政策的背景下。与多哥签署的协议,则为俄罗斯在非洲开辟了新的战略空间,这无疑会引起华盛顿的不满…… 总体而言,莫斯科正展现出军事战略的转变,从谈判转向以具体行动回应美国和北约的政策。俄罗斯正在加强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地位,以此表明其已做好应对强硬对抗的准备。”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