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夏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古代中国的夏朝。《尚书·周书·武成》中明确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句话是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在告祭天地、祖先的册命文告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华夏和四方异族,没有不归顺的”。
在很多地方,经常看到皇汉的概念,甚至还有专属的旗子、徽章、头像等。
那么,皇汉究竟是什么?
要理解皇汉的概念,必须先明确汉族的概念。
而要理解汉族的概念,必须先知道华夏族的由来。
一、华夏族的来历
1、“华夏”二字作为族名的由来
华夏一词,源远流长,最早可见于古代中国的夏朝。《尚书·周书·武成》中明确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句话是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在告祭天地、祖先的册命文告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华夏和四方异族,没有不归顺的”。
华夏族也简称为“华”或者“夏”。《左传·定公十年》有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句话是孔子在“夹谷之会”中说的一句话。其含义为:远方边远之地的人(裔)不应图谋中原华夏之地(夏),边地少数民族(夷)不应扰乱中原华夏民族(华)的秩序。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在齐国试图利用东夷之民武力劫持鲁侯之时,孔子说出这句话,斥责齐国破坏礼制与盟约的行为,反映出他对礼乐秩序与华夏文明尊严的坚决维护。这句话不仅是孔子民族观的体现,也是古代中国“夷夏大防”思想的重要表述。
*2、华夏族的由来
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中华大地上,华山脚下有一氏族,名为华胥氏,出自这个氏族的伏羲、女娲,在距今9500年左右,建立了一个氏族联盟。在经过了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后,伏羲女娲建立的氏族联盟被西羌的姜石年(首任炎帝)终结了,进入了部落联盟时期。炎帝部落联盟之后又被黄帝部落联盟取代。又过了很多年后,黄帝系的夏后氏最终完成了“国朝一体”,进入了王朝时期。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描述了这一经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兴之。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蓐五行,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作为黄帝系的夏后氏和之前的诸位帝君,为了缓和炎帝部族对自己的敌视,选择将华胥氏这个比炎黄更早的氏族推出来作为共祖。这样对炎黄二部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就是华胥氏的“华”能成为后世族名的原因,而夏之所以也成为族名的组成部分,则是因为他是第一个世袭制的完成国朝一体的王朝。
大禹时期,炎黄族群认同还在,新生的夏王朝也不能将炎黄族群变为一个民族,此时的华夏更多的还是一个团结九州之民的政治概念,和今天的中华民族概念类似。经过夏商周三朝近千年的内部磨合,加之春秋时期南蛮北狄交侵中国,华夏族才从一个概念,变成一个真正的民族。
二、什么是汉族
1、汉族的由来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直白的意思就是“高悬在夜空中的银河,像一面镜子,闪闪发亮。”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
在历朝历代中,汉朝对于中国的意义非比寻常,它所象征的不单单是一个政治上的时期,而是将来自不同族群与背景的人群汇集成了一个大家庭的“认同感”。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秦朝,始皇帝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修筑驰道、建长城抵御匈奴等等,这些多丰功伟绩,还是第一个大一统,我们为何不叫“秦人”、“秦族”呢?秦朝虽在领土和制度上实现了统一,可原诸侯国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实在太大,老百姓们还是觉得自己是 “楚人”“赵人”“燕人” 等等,并没有真正从心底认同自己是 “秦族”。就像项羽,一直都认为自己是楚人,心心念念要恢复楚国。最关键的就是秦朝的统治时间太短了,仅仅十四年不足以让百姓对“秦族”这一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在秦朝灭亡后,百姓更多地是回归到各自原有的地域文化认同中,而非形成一个统一的“秦族”概念。
而汉朝,自刘邦击败项羽奠定胜利基础后,当时的各路诸侯纷纷向刘邦俯首称臣。不过,这时的汉朝只是名义上的,还不算是一个成熟的朝代。哪怕到了文景之治,国内外的形势依然动荡,汉朝的特点还没有突显出来。直到汉武帝登基,汉朝才展示了它与其他王朝的不同之处。
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大举兴办太学,培养人才的同时,真正实现文化的大融合。更厉害的是汉朝抵御外族的硬气劲儿,以前匈奴时不时就想来中原骚扰抢掠,汉武帝可不惯着,让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一次次出征,把匈奴打得远遁大漠。尤其是霍去病那句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喊出的是我们汉朝将士保家卫国的气势。而这一场场硬仗不仅打出了我们的民族气节,也让异族知道咱大汉百姓可不是好惹的。
*可以说这份荣耀与自豪,牢牢和“汉”字绑在了一起,成了汉民族精神的闪亮招牌。同时,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不仅带动了经济流通,还将汉朝的文化通过这条路传播到了西方。
久而久之,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从心底里认同自己是 “汉朝的人”,“汉人”这个称呼就这么流传了下来,并且逐渐演变成了我们当下共同的民族名称 —— 汉族。
2、汉族的内涵
汉族的旧称为汉人,这个称谓始于汉代并传承至今。
“汉人”一词通常用于指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民族群体,特别是在汉朝时期及其后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语言和习俗的人群。
“汉族”是现代民族分类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以汉语为母语,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并在现代国家体系中被正式确认的民族群体。
通过上面的梳理,不难看出,汉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民族的迁移和融合,赋予了这一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多元的传统,逐渐使其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和文化最为繁荣的民族。
所以,汉族从来都不是基于血缘或宗教的单一民族,而是基于远古华夏族,具有共同历史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多民族融合形成的一个族群。既包含远古时的羌 、夷、 苗蛮 、 巴蜀 、 百越 、西南夷等,也包括古时的匈奴、鲜卑、羯、羌、氐、契丹等,还包括和汉族同宗同源的、近现代强行划分出去的壮族、彝族、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土家族、哈尼族等。将来,也可以包括愿意同化的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当然极端神族、满遗及未进化完全的半人除外。
3、汉族人的特点
◆身体特征:肤色以黄色为主,北方汉族肤色相对较白,南方汉族肤色相对较深;发色通常为黑色或深褐色,头发质地较粗,直发为主;眼睛多为褐色或黑色,单眼皮或内双,眼裂较小;脸型多为长方形或圆形,鼻梁较高,嘴唇较薄,颧骨明显;很多汉人拥有百万年传承的进食“利器”——铲形门齿。
◆性格特征:通常较为温和内敛,勤劳勇敢,具备创造力,重视中庸之道;还有一些被认为是缺点的如贪婪、怯懦、冷漠等。汉族人崇尚中庸之道,即保持适度的平衡和调和,在处理问题时注重权衡利弊得失,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汉族人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重视团队的整体利益,愿意为了团队的共同目标而牺牲个人利益。汉族人普遍具有勤劳刻苦的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不畏艰难困苦,相信“天道酬勤”,认为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回报。汉族人在情感表达上往往较为内敛和含蓄,不善于直接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暗示、隐喻或委婉的方式传达情感和意图。
◆文化与习俗: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家庭观念强。 汉民族的文化发展较为成熟,包容性也极强,因此汉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外来文化,并同化其他民族。无论历史上政权如何更替,汉族人民往往是同化外族的主体,而很少被他族所同化,显示出强大的民族影响力。
◆哲学思想:汉族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儒家倡导仁爱、礼仪、孝道等价值观,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统;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我修炼;佛家则强调因果循环、慈悲为怀,追求解脱与涅槃。这些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汉族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语言与文字:语言是汉语,文字是汉字。汉语,又称中文,是汉族的母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汉语拥有多个方言,主要包括普通话话、吴语、粤语、闽南语等。
◆服装:汉服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源自黄帝时期。汉服的款式丰富,主要有齐胸襦裙、对襟袄裙、交领长衫、圆领袍、曳地长袍等。汉服强调天人合一,注重衣冠礼仪。汉服的服饰颜色通常有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分别象征着天、火、地、金、水。近年来,汉服文化逐渐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喜爱汉服。
◆饮食:汉族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烹饪技巧。汉族的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此外,汉族饮食文化还包括晋、陕、云、贵、津、冀等众多地方特色美食。这些菜系各具特点,呈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节日:汉族拥有丰富的节日庆典,其中许多节日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宗教信仰:汉族的宗教信仰多样化,主要包括道教、佛教、儒家思想以及其他一些外来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除了以上宗教信仰外,汉族还有丰富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神明、祖先、土地等。民间信仰体现了汉族对自然、祖先的敬仰以及对社会秩序、家庭和睦的期望。著名的民间信仰有拜关公、拜财神、拜城隍、拜妈祖等。
◆婚姻习俗:传统上讲究"三书六礼",强调家庭观念和道德伦理。现今,受外来糟粕影响,沦丧的厉害。
三、什么是皇汉
皇汉的字面意思是“伟大的汉族”,广义上指汉族、汉人,用作为汉民族的代称和别称;狭义上,指崇尚汉文化的兴汉人士,强调汉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自豪感。
1、古时及近代“皇汉”的概念
在古代的汉朝时期,皇汉也用来代指汉朝,清末辛亥革命时,革命人士邹容在其《革命军》中使用皇汉民族、皇汉人种等概念号召反清,对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影响巨大,使皇汉一词深入人心。
关于皇汉的书籍记载:
汉朝班固《西都赋》:“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李贺《感讽》诗:“皇汉十二帝,惟帝称睿哲”,陈琳:“皇汉逢屯邅,天下遭氛慝”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霸楚实丧,皇汉凯入。”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皇汉逢屯邅,天下遭氛慝。”
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曩游东国,交接其士庶,见其习尚风俗,无一非我皇汉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习尚风俗也。”
鲁迅《三闲集·“皇汉医学”》:“我们‘皇汉’人实在有些怪脾气的。”
邹容《革命军》:“满洲人率八旗精锐之兵,入山海关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邹容《革命军》:“据中国本部,栖息黄河沿岸,而次第蕃殖于四方,自古司东亚文化之木铎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
雷铁崖《中国已亡之铁案说》:“故夫中国之亡非亡,定于汉人之为主与否。历朝易姓而汉人不易,故中国不亡,若中国之君为异族,则中国决定为亡国,次直截了当之言,一见而解,无须援拒法理。”因此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刘成禺写《太平天国战史》16卷,孙中山为之作序云:“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洪门诸君子手此一编,亦足征高曾矩矱之遗,当世守其志而勿替也。”
《辛亥首义歌》:“复我皇汉,完我自由,家国两尊荣。”
《辛亥革命军奉天讨满檄文》:“惟我皇汉遗裔,弈叶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
*2、当下“皇汉”的概念
现在很多平台上,“皇汉”一词热度很高。很多人不了解其前世今生,人云亦云。在当下,“皇汉”一词实际上表达的是正统的民族观点。现今,很多人容易将汉族和中华民族概念混淆,而实际上,中华民族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国家民族,也是地域概念,是国族概念而非民族概念,与汉族的概念是有本质差别的。
皇汉,主张“汉本位”,呼吁兴汉救族,强国爱民。主张更民主,更自由,更开放,更公平的社会环境。反对汉族原罪论,反对歧视汉人,反对加诸于汉族人的不公平待遇,也反对歧视具有同样文化认同的少数民族。
皇汉,克制而又文明有礼,温良恭俭让的典范,即不妄言“老子天下第一”,也不搞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认同文明,热爱国家,拥护政府,支持政策,克己复礼。
3、皇汉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中华民族”一词是近代才有的民族学名称,包括当代和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已消失的民族,是团结史观的产物,是近现代为了对抗外来侵略者及其他敌人而产生的。
赶跑外来敌人,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新中国建立,老一辈革命家认为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民族矛盾是次要矛盾。阶级矛盾以阶级斗争解决,民族矛盾以民族团结化解。民族团结,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
如果当初的设想,民族融合是大方向,汉族、少民都接受中华民族叙事,共同努力,融合成中华民族。汉族不强调自己的身份,少数民族也不强调自己的身份,双方都不要因为民族身份获得任何特权。几代之后大家都接受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了,这样也不错。
可惜,后来,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的时候,却是在一边基于民族身份搞区别对待,生怕不割裂汉族少数民族的关系,一边在身份证里写上民族一栏,生怕别人不会产生自己的民族意识。少民特权恰恰让少民产生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当他们发现自己是少民才有优待有特权,是汉人就没特权的时候,人家自然会无比重视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民族团结成了优待少民、压制汉族的歧视性政策,这样反而割裂了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为国家埋下祸乱的种子(比如苏联解体),最后整成了一地鸡毛。
时至今日,影视作品里蒙古人必须用“他们”替代,满清必须称“大清”或“清”,媒体上不能说“鞑子”、“蛮子”,这样自欺欺人的“中**族”,唯唯诺诺的民族团结,于国何益?
而皇汉才是真正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我们正大光明、大大方方地展现我们文化、文明、道德及生产、生活、武力、智力等各方面的先进性,让其他民族艳羡而心向往之,他们自会主动靠近我们,融入我们,成为我们。
兼容并蓄,本就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传统,不是吗?
来源:策略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