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2025年,恰逢我国“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与网络强国战略提出10周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的重要交汇期,四平市委网信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四平市委网信办
四平市网络法治建设全景实践:
从立法探索到治理深化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2025年,恰逢我国“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与网络强国战略提出10周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的重要交汇期,四平市委网信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网络强国重要思想,锚定“网信为民、法治担当”主线,在网络立法、执法、普法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实践,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法治建设路径。
一、背景情况
(一)网络治理的现实挑战。
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我市同全国一样,面临着网络空间治理的复杂课题。一方面,互联网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交流互动、表达意见的首选平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乱象相伴而生,虚假信息泛滥、谣言传播、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暴力、“擦边”直播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市域网络生态的和谐稳定。民众对清朗网络空间的迫切期待,也是地方政府推进网络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压力。
(二)国家法治体系的衔接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50余部,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持续深化,但国家层面立法更多聚焦宏观框架,地方实践中仍需结合区域特点细化落实。四平市作为吉林省地级市,面临着“大型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多在本行政区域管辖外、网民在域外平台发布信息难以管理”等现实问题,亟需通过地方立法填补治理空白,实现与国家法律体系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三)重要时间节点的使命担当。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也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网络法治建设起步30周年。在这一特殊节点,四平市以地方立法实践呼应国家战略,既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也是落实“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要求的具体行动。2024年11月27日,《四平市网络信息发布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经吉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成为吉林省首部规范网络信息发布行为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四平市网络法治建设迈入新阶段。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精准定位:“小切口”撬动“大治理”。
四平市在推动地方立法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摒弃“大而全”的立法思维,采用“小切口”模式,精准定位治理痛点。其核心思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准性。考虑到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多在域外,将立法范围聚焦于“网络信息发布”单一事项,避免因管辖权限模糊导致的“立法空转”。二是针对性。紧扣网络信息发布的内容规范、治理责任、监管机制等核心问题,明确发布主体、平台、社会组织及监管部门的权利义务。三是操作性。在国家法律体系框架下,将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中的有效制度及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不重复上位法,只补短板、强弱项。
(二)宣传普及:让网络法规“落地生根”。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市委网信办整合域内线上线下资源,打造了全覆盖、多层次的宣传矩阵,推动《规定》从“纸上条文”转化为“治理效能”。
1.主流媒体引领发声。四平日报在重要版面全文刊发《规定》,连续推出3篇评论员文章,从“筑牢防线”“清朗空间”“创新治理”角度解读立法意义;4月刊发市人大法工委法律专家深度解读,并连续6个月刊登公益广告,形成持续传播声势。四平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平台开设“文明上网·看我的”专栏,推出15期节目,每期采访不同身份网民(包括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社区工作者等),以生活化视角诠释“依法上网”的重要性,增强宣传感染力。
2.线上平台权威发布。在市政府网站首页开设专题专栏,全文公开《规定》原文及解读材料,确保政策透明度;市县两级宣传、网信部门联合交通、公安等系统,通过微信公众号、政务网站等平台同步推送《规定》内容,形成跨层级、跨领域的传播合力。
3.社会面精准覆盖。针对手机用户,协调省通信管理局组织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向全市用户推送公益短信,快速提升《规定》社会知晓度;在重点街路300余块LED条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高频次触达过往行人;通过全市4500辆出租车顶灯全天候播发口号,形成动态传播效应;依托全市2200余个社区(村)及居民小区微信群,定向推送《规定》解读文章,实现精准引导。
(三)分层推广:提升“关键群体”的执行能力。
(四)监管落地:构建“常态长效”的治理机制。
四平市将《规定》实施与日常网络治理深度融合,形成“专项整治+日常巡查+重点监管”的闭环管理模式。一是专项整治强化震慑。组织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安排专人对域内网站和重点新媒体账号进行巡查监看,确保违法违规信息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有效遏制不良信息传播,维护清朗网络空间。二是日常巡查规范源头。以“三审三校”机制为抓手,通过监测软件对全市重点新媒体账号发布的信息进行实时巡查比对,对发现的刊播差错(如表述不规范、内容导向偏差等)建立台账,推动相关部门完成闭环整改,实现网络信息发布“源头规范”。三是持续受理网上有害信息举报。加大网上有害信息举报工作力度,指导各县(市)区党委网信办、各新闻网站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公布举报邮箱、举报电话持续受理群众举报。收到的举报均已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移交处置,网络空间得到持续净化。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小切口立法”,让地方立法“管用见效”。
四平市避开“大而全”的立法误区,聚焦“网络信息发布”单一事项,既避免了与上位法的重复,又精准解决了地方治理痛点,使法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基层执法提供了清晰依据。
(二)强化“全链条实施”,让法律条文“落地有声”。
从宣传普及到监管执法,从平台责任到社会参与,四平市构建了“立法-宣传-实施-监督”的全链条工作体系,特别是通过分层分类的宣传和常态化的监管,确保了法规不流于形式,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推动“多元共治”,让治理主体“各尽其责”。
明确网信部门统筹协调、多部门协同配合、平台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治理格局,打破了“政府单打独斗”的困境,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网络空间治理共同体。
(四)注重“普法与治理融合”,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不将普法视为独立环节,而是融入执法监管、日常巡查、专项整治全过程,通过“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案例式普法,让网民在具体事件中感受法律边界,实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递进式提升。
四、下步设想
(一)优化法规体系,增强可操作性。
开展《规定》实施效果评估,深入基层网信部门、互联网企业、执法一线征集意见,针对条款模糊、执行难点等问题逐条细化补充,适时启动修订工作,明确违法情形分类、处罚梯度及处置流程,让法规更“接地气”。
(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三)创新普法工作,提升实效与覆盖面。
丰富内容形式,邀请网络名人、法律专家合作制作普法短视频、情景故事片,用案例拆解法律条文,挖掘《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的精神内核,增强内容吸引力。补齐覆盖短板,针对老年群体,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设立“网络法治课堂”,开展“一对一”辅导。针对农村地区,利用“大喇叭”、村头宣传栏、乡村集市等渠道,推送通俗普法内容。强化以案释法,建立地方网络违法案例库,精选典型案例,通过媒体解读、社区宣讲等形式,让公众直观了解违法后果,增强法律敬畏感。
(四)完善协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健全网信、公安、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会商通报、联合执法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违法信息、执法数据的实时互通;明确部门职责边界,制定协同工作流程,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
(五)深化技术赋能,提升治理水平。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