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么一块有潜力的市场,中国企业肯定不想错过,但问题是印度对咱们中国企业不算友好,怎么在这儿活下来,还得活得好,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先说个直观的感受,很多中国品牌出海,总爱把“中国智造”“东方美学”挂在嘴边,觉得这是优势,但到了印度,这反而成了累赘。
印度现在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22年经济增速也很亮眼,不少机构都预测,到2050年它能跟美国并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么一块有潜力的市场,中国企业肯定不想错过,但问题是印度对咱们中国企业不算友好,怎么在这儿活下来,还得活得好,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先说个直观的感受,很多中国品牌出海,总爱把“中国智造”“东方美学”挂在嘴边,觉得这是优势,但到了印度,这反而成了累赘。
名创优品在印度的做法就很实在,它在印度注册了本地公司,门店里看不到中文标识,官网也不提中国总部。
对外宣传时,更愿意说自己给印度创造了多少工作岗位,跟多少本地企业合作过,怎么帮着印度搞“本土化”。
我觉得这不是“去中国化”,而是懂变通的生存智慧,印度消费者可能会喜欢一个品牌,但不一定愿意为“中国制造”买单。
他们买东西,要的不是你讲的“中国故事”,而是能解决自己生活麻烦的方案。
不止名创优品这么干,Shein也摸透了这个路子,它在印度推出了本地子品牌,还找印度设计师一起开发衣服,故意弱化中国背景。
你看,这样一来,消费者就不会先带着“外来品牌”的偏见去看产品了。
想在印度站住脚?先把“中国标签”藏一藏
解决了品牌身份的问题,接下来就得想怎么铺开生意,中国企业在国内习惯了“全面掌控”,从选门店位置、装修风格,到招聘员工、定售价,都要总部拍板。
但在印度,这套逻辑根本走不通,本来想,自己掌控一切能少走弯路,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印度的商业地产特别分散,想租个商铺,谈租金就能谈三五个月,小城市连成熟的零售设施都没有,想搞直营,光人力管理就能让你头大。
小米刚进印度时就没硬来,它找了本地经销商FutureGroup合作,把对方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结果呢?6个月就卖出去上百万台手机,扩张速度比自己干快多了。
更重要的是,本地合伙人自带“信任网络”,印度是个人情社会,商业规则有时候也模糊,在这儿做生意,信任比效率还重要。
你一个外来企业,想打通物流、搞定政府审批,没本地人帮衬,光靠自己跑,怕是跑断腿也办不成事。
所以说,适度放权给懂本地规则的人,不是认输,是聪明的选择,解决了谁来帮你干的问题,接下来就得想在哪儿卖的问题。
印度电商虽然长得快,但除了手机这类电子产品,其他快消品线上卖得并不好,线上退货率高,物流成本也贵,消费者买个日用品,还是更愿意“看得见、摸得着”。
线下门店就成了建立信任的关键,印度市场假货多,信息也乱,一个干净明亮、商品摆得整齐的门店,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背书。
名创优品就把门店当成“体验展厅”,不光是卖东西,还搞节日活动、跟IP联名,甚至邀请明星来打卡,让购物变成社交活动。
你还别说,这招在印度特别管用,大家就愿意为这种“确定感”买单。
OPPO的做法也挺有意思,它线上只卖高端机型,避开低价竞争,还搞了“正品溯源”,让消费者放心,线上线下形成互补。
别硬来!印度做生意得靠“本地人+实体店”
铺开了销售渠道,产品本身也得贴合印度市场,很多企业觉得“本地化”就是节日出个限定款,包装上印个大象或神像,这也太敷衍了。
有个中国美妆品牌,之前在印度推“Ganesh节限定口红”,就只在包装上印了神像,没改口红质地,印度消费者喜欢滋润款,它家还是偏干的,结果上市一个月,退货率就高得吓人,最后只能下架。
很显然,本地化不是搞噱头,得是个系统工程,vivo就做得扎实,它在印度建了研发中心,定期调研不同地区的消费偏好。
发现印度人喜欢大屏、大电池的手机,就专门推出Y系列,电池容量做到6000mAh,知道印度关税高,就跟本地制造商合作,在安得拉邦建厂,70%的零部件都在本地生产。
这样一来,不仅能避开关税,供应链风险也降低了,2023年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还稳居前三,反观华为,就有点可惜了。
它是最早布局印度的中国企业之一,21世纪初就深耕通信设备市场,但经历过印度信实电信拖欠贷款的事后,对本地化投资一直很谨慎。
2015年印度推“印度制造”政策,小米、vivo都赶紧建厂,华为直到2016年才在印度建组装厂,还坚持核心部件从中国运。
后来印度大幅提高手机和零部件进口关税,华为受的冲击最大,市场份额掉得厉害,最后只能全面退出印度智能手机市场。
这不是说华为的策略错了,而是提醒所有想进印度的中国企业:印度的政策就是市场风向,你跟风向反着来,再强的企业也扛不住。
在印度做生意,得记住“慢、稳、藏”这三个字。
“慢”就是别追求快速扩张,名创优品进印度5年,也就开了150多家门店,比在东南亚慢多了,“稳”就是绑定本地供应链,跟着政策走,比如OPPO参与“数字印度”计划,提供低价手机帮着全民上网,“藏”就是弱化中国属性,让品牌真正融入印度人的日常生活。
印度从来不是“下一个中国”,它是个得用全新逻辑去理解的市场,中国企业想在这儿长久发展,别想着“征服”,得先学会“隐身”。
先扎下根,提供实在的生活解决方案,让消费者觉得你是“自己人”,才能从“活下来”走到“活得好”。
来源:奇史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