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来赣州的人,总被它的 “慢” 惊到:明明是江西第二大城市,却把时光揉进了巷弄的烟火里,把故事刻进了老砖的纹路里。今天就跟我一起,翻一翻赣州的 “藏宝图”——
清晨的风裹着章江的水汽,钻进赣州老城区的骑楼巷弄 —— 阿婆推着竹编车喊 “艾米果嘞”,青石板缝里冒出土茯苓的清苦香,远处宋城墙的砖缝里,还嵌着千年的阳光。
第一次来赣州的人,总被它的 “慢” 惊到:明明是江西第二大城市,却把时光揉进了巷弄的烟火里,把故事刻进了老砖的纹路里。今天就跟我一起,翻一翻赣州的 “藏宝图”——
赣州的宋城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城墙之一。3600 多米的墙身,每一块砖都刻着 “绍兴十七年”“隆兴元年” 的年号,像一本摊开的史书。
站在城墙上往南看,章江和贡江在八境台脚下汇合,变成赣江 —— 苏轼当年站在这里,写下 “八境见图画,千里照城池”。现在的八境台里,还摆着他的书法拓本,字里行间都是对赣州的偏爱。
再往城西走,郁孤台的栏杆被摸得发亮。辛弃疾在这里望过江北的烽火,写下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文天祥起兵抗元前,在这里喝了壮行酒,酒碗砸在地上的裂痕,至今还留在台基的砖缝里。
赣州是王阳明的 “心学福地”。明朝正德年间,他带着兵平宸濠之乱,在赣州住了三年。他在通天岩开坛讲学,教当地人 “致良知”—— 现在通天岩的 caves 里,还留着他的题字 “良知”,墨色虽淡,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无数人的心里的光。
还有南宋的周敦颐,他在赣州做过通判,写下《爱莲说》的初稿。现在赣州的濂溪书院里,还种着他当年亲手栽的莲花,夏天开花时,满院都是 “出淤泥而不染” 的清香气。
赣州人的早餐,是从一碗 “赣州鱼饼” 开始的。鱼饼是用草鱼做的,捏成小圆饼,炸得金黄,咬开是鱼肉的鲜,蘸点醋,连汤都要喝光。
中午要吃 “信丰萝卜饺”—— 饺子皮是用红薯粉做的,透亮透亮的,包着萝卜丝和腊肉,咬一口,红薯粉的 Q 弹裹着萝卜的甜,连吃十个都不腻。
下午的点心是 “艾米果”。春天的艾草揉进糯米粉里,包着芝麻花生馅或者萝卜丝馅,蒸得软乎乎的,咬开是艾草的清苦,混着馅的甜,像吃了一口春天的风。
晚上的夜宵,要吃 “宁都肉丸”。肉丸是用猪肉和红薯粉做的,煮在骨汤里,撒点葱花,汤鲜得掉眉毛,肉丸 Q 得能弹起来 —— 本地人说,“没吃过宁都肉丸,等于没到过赣州”。
赣州是客家的 “摇篮”。关西新围是客家围屋的代表,像个巨大的城堡,围墙上有枪眼,院子里有祠堂、粮仓、水井,能住几百人。以前打仗的时候,围屋里的人关起门来就能自给自足 —— 现在围屋里还住着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给游客讲当年的故事。
还有龙南的燕翼围,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围屋,有 “东方的古罗马城堡” 之称。围屋的墙有 1.5 米厚,里面有 3 层,每层都有走廊,站在走廊上往下看,像走进了一个迷宫。
赣州的客家人,是从中原迁来的。东晋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他们带着家谱、种子和手艺,翻过大庾岭,来到赣州的山里。他们种水稻、种茶叶、种脐橙,把荒山变成了良田;他们建围屋、办书院、唱山歌,把中原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现在的赣州,依然保留着客家的传统:过年要做 “扣肉”,清明要做 “艾粄”,结婚要唱 “哭嫁歌”,老人过寿要做 “寿桃”。这些传统不是 “老古董”,是客家人的根,是刻在基因里的温暖。
晚上的赣州,老城区的灯亮了。骑楼底下摆起了夜宵摊,烤串的香味混着啤酒的泡沫,有人在唱客家山歌:“月光光,照四方,照到我家的围屋旁……” 风里传来章江的浪声,像在说:“来了就是赣州人,吃碗艾米果,喝杯茶,歇一歇再走。”
你们吃过赣州的艾米果吗?是甜口还是咸口的?评论区告诉我呀~有没有人去过关西新围?里面的老房子是不是特别有味道?
#赣州旅游 #赣州美食 #赣州名胜古迹 #赣州名人 #客家文化
来源:小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