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砸钱做品牌!从卖货走向细分头部品牌,要经历这4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1:26 1

摘要: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现在都愁一个事儿,货能卖出去,但总陷在价格战里,用户留不住,想做个有口碑的牌子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现在都愁一个事儿,货能卖出去,但总陷在价格战里,用户留不住,想做个有口碑的牌子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其实不是做品牌遥不可及,是没踩对四个进化阶段的节奏。

不少老板一听说“做品牌”就头大,创业初期想那些真不现实,产品得走货,团队要发工资,现金流不能断,这时候啥情怀调性都是虚的,能把货卖出去才是王道。

但等你靠促销、流量勉强活下来,新麻烦就来了,价格战打不赢,老用户留不住,越做越累。

这时候才明白,光靠走货永远做不大,做品牌不是锦上添花,是必须要走的路。

从“怎么卖”到“为啥买”,从“推功能”到“让用户有感觉”,这条路上的四个阶段,我帮你捋捋清楚。

先说说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内容1.0阶段,核心就俩字,生存。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这阶段的目标特别明确,让产品快速变现,让现金流转起来。

所有营销动作都得指向一个结果,马上成交。

你看那些小红书笔记、短视频、直播,本质上都是销售话术的延伸,要么说限时折扣,要么强调库存紧张,产品功能说得直白又实在,有时候还会用点焦虑营销的法子。

找达人测评、弄明星同款背书,也不是为了塑品牌形象,就是想让用户快点下单。

要在这阶段活下来,得有几种本事。

首先是执行力得强,团队得能快速反应,营销策略定了就得马上落地,还得能持续输出内容。

之前见过一个食品初创品牌,发现短视频数据下滑,第二天就换成“场景化试吃”的形式,很快就把流量拉回来了。

还有预设验证能力,得用最小成本测试市场,比如先提炼三五个核心卖点,做不同版本内容测一测,哪个好就聚焦哪个。

本来想直接全量推一个卖点,后来发现这么做风险太高,还是AB测试靠谱。

竞品对标也很重要,这时候别想着啥原创,先看市场上哪些内容能卖货,跟着学。

但不是照搬,得学人家长处,比如人家怎么找用户痛点的,结合自己产品改改话术。

还有市场洞察能力,得像冲浪者感知海浪似的,捕捉消费趋势的变化。

每周刷刷行业前20竞品最近的内容,记记他们推的卖点;整理整理电商平台飙升的关键词,再看看“商家薯”“电商薯”这些官方号的消息。

之前有个护发品牌,发现竞品都主打“无硅油”,但小红书上突然冒出来“头皮抗衰”的新话题,他们赶紧调了话术,把产品包装成“头皮抗初老神器”,还配合KOL科普,单品销量翻了三倍,这就是抓准了趋势。

等现金流稳了,就该进入第二个阶段,内容2.0阶段,核心是打造能复制的内容生产引擎。

之前可能就创始人或者一两个核心成员会写爆款文案、拍高转化视频,但业务一扩张,光靠几个人肯定不行。

这时候就得把个人能力变成标准化流程,像麦当劳的运营手册那样,让每个新加入的人都能快速上手,保证输出的内容都有稳定的销售水准。

这个过程得打磨三到六个月,得建完整的内容SOP,从选题、文案结构到视觉呈现,每个环节都拆成能落地的步骤。

比如一篇能转化的小红书笔记,固定包含痛点场景、产品解决方案、权威背书、限时优惠四个模块,新人照着填内容,就能出及格线以上的东西。

但不是让大家机械模仿,得让团队明白背后的逻辑,为啥这个标题点击率高,为啥这样展示产品能让人想买。

这阶段需要的能力也很明确,首先是复刻能力,把能卖货的内容做成模板。

有个服装品牌就把产品视频拆成固定流程,前三秒展示痛点,中间演示怎么用,最后强调限时限量,新人用这个模板,一周就能做出合格的视频。

还有团队认知培养,得定期开案例分享会,让运营每周分析五十篇竞品爆文,慢慢提升大家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标准化作业能力也不能少,得把每个环节的规范写清楚,比如小红书运营,选题方向、文案结构、配图要求、关键词怎么放、啥时候发最好,都列明白,新人看完就能上手。

其实1.0到2.0阶段,看着都是围绕卖货转,实则是在打基础。

有了稳定的现金流,有了能复制的内容流程,后续做品牌才有底气。

要是跳过这两步,直接想做品牌,很容易变成“空架子”,看着说的都是品牌词,实际连货都卖不稳定,那不是瞎折腾嘛。

等跨过前两个阶段,就该进入第三个阶段,内容3.0阶段,这时候才算真正开始靠近品牌。

核心不再是关注怎么成交,而是理解用户,用户为啥买,为啥不买,用产品的时候有啥没说出口的痛点。

我常说,品牌是卖货卖出来的,背后其实是对用户的深度洞察,知道他们的情绪,知道他们面临的问题,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事儿。

这阶段得建系统的用户洞察机制,比如分析产品评价,找用户提到的高频问题;做用户访谈,听他们说真实感受;去观察用户用产品的场景,捕捉那些表面需求下的真实痛点。

就连包装,这时候也成了能打动用户的内容。

有个母婴品牌发现,妈妈们买湿巾不光看清洁力,更在意能不能单手取用,于是改了包装设计;还有个咖啡品牌,从用户反馈里发现大家更看重提神效果,不是口味,赶紧调了宣传重点,这俩品牌后来的复购率都涨了不少。

团队得培养“用户共情能力”,不能光会看数据,得懂数据背后的人。

得走出办公室,去看用户怎么用产品,听他们吐槽,记他们的期待。

这阶段的企业才算从“收割流量”转向“良性经营”,不再是靠破坏平台生态赚快钱,而是靠精准匹配需求留住用户。

这阶段最关键的能力是用户思维前置,做内容前先站在用户角度想,他们真正关心啥?不是瞎猜,是通过场景观察、行为分析,还原他们的决策过程。

比如年轻妈妈买湿巾,优先想的不是香味好不好闻,是能不能一只手打开,毕竟带娃的时候,另一只手可能正抱着孩子呢。

还有用户需求洞察能力,这可以看成一个金字塔模型。

最底层是产品功能,解决基本需求,比如祛痘产品得能祛痘,助眠产品得能帮人睡着;

第二层是场景,产品得适配用户的使用场合,比如亲子游的衣服要轻便,约会穿的要显气质;

第三层是身份,用户买产品也是在选身份标签,用华为可能是支持国货,用戴森可能是追求精致;

最顶层是未来,得想产品在未来市场的价值,比如学而思卖的是“让孩子赢在未来”的理念,特斯拉卖的是新能源趋势。

3.0阶段其实是连接“卖货”和“品牌”的桥梁,只有真正懂了用户,后面做品牌才能说到用户心坎里。

要是没这个阶段的积累,直接去做品牌宣传,很容易变成自说自话,用户根本不买账。

最后就是第四个阶段,内容4.0阶段,到这儿才算真正做成了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

这时候的品牌不再是产品的附属品,有了自己的灵魂和个性。

从包装设计到选代言人,从用户体验到情感共鸣,每个细节都在传递品牌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

核心是通过内容塑品牌力,让用户不光买产品,更认同品牌代表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比如口红,这时候不再只是改变唇色的东西,成了帮女性展现自信的武器;一盒饼干也不只是零食,成了传递家庭温暖的使者。

但这种品牌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建成的,得靠前面3.0阶段对用户的深度理解,知道用户在乎啥,才能在这阶段精准打动他们。

这阶段需要的能力,首先是品牌共情力。

得深扒用户的真实渴望和潜在担忧,不是只知道产品能满足啥功能。

就像松达爽身露,专门盯胖宝宝宝妈这个人群,因为胖宝宝颈部有多层褶皱,普通爽身粉盖不到,还容易被吸入呼吸道,这些痛点只有胖宝宝的妈妈才格外在意。

还有bebebus,表面是做护颈产品,实际是抓住了妈妈对孩子脊椎健康的焦虑。

京东之前宣布的骑手保障计划,也是因为解决了从业者的实际需求,才赢得了大众好评。

包装调性和美感也很重要,核心是超出用户预期。

好的包装不只是好看,得让用户打开时有“哇”的惊喜感。

比如一个化妆品盒子,打开里面藏着小镜子或者试用装,用户就会觉得这个品牌很用心。

这种惊喜感会让他们主动拍照发朋友圈,帮品牌免费宣传。

比起花大价钱打广告,这种口碑传播效果更好,还省钱。

现在不少网红产品,就是靠包装设计出圈的,用户收到后忍不住分享,一传十十传百就火了。

最后,得有成为细分品牌头部的认知。

得想清楚三个问题,最擅长服务哪类人群?能解决哪些别人解决不好的问题?

这个细分市场能不能支撑发展?想明白这些,就知道该把资源投在哪儿,研发聚焦特定需求,营销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服务贴合细分市场特点。

这种专注能让品牌在细分领域里快速建立专业形象和口碑。

其实从卖货到做品牌,就是一个从“生存”到“共情”的过程。

1.0和2.0阶段解决“怎么卖”,3.0和4.0阶段解决“为啥买”。

中小企业想跨过这个坎,就得一步一步夯实基础,别想着走捷径。

理想状态是从4.0的高度规划1.0的起步,但现实里大多数企业只能从1.0慢慢走到4.0。

本来想有没有可能一步到位,直接从1.0跳到4.0,后来发现根本不现实,这就像让刚会走路的孩子去跑马拉松。

这么做往往得高薪请专业团队,成本大幅增加,对中小企业来说不是明智之举。

很显然,认清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稳扎稳打往前走,才能真正建立品牌价值。

等走到4.0阶段,用户复购就不是因为便宜,而是打心底里认同品牌,不会因为竞品降价就离开,这就是品牌忠诚度的力量,也是中小企业做成细分头部的终极目标。

来源:南山浪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