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10 月,一场精心策划的“企业政变”在荷兰上演,其核心目标是中资控股的
引言
2025 年 10 月,一场精心策划的“企业政变”在荷兰上演,其核心目标是中资控股的
半导体巨头安世(Nexperia)。这并非一次突然的袭击,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冲突
的顶点。它始于一桩“蛇吞象”的跨国收购,经历了短暂的合作蜜月,随后在强势的
管理控制、警觉的政府审视和不断升级的地缘政治压力下,裂痕持续扩大,最终演
变为一场由公司欧洲“内部人”发起、并得到荷兰政府与司法系统联合支持的“控制
权夺回”行动。
本报告将通过一条包含多方视角和深度背景的叙事时间轴,重现这场从合作到决裂
的全过程,并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挖掘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因与逻辑,以提供
超越新闻事件本身的动态感与洞察力
第一幕:蜜月、交接与隐患 (2017 – 2020)
场景一:希望的开端 (2017-2019)
安世半导体于 2017 年初从半导体巨头恩智浦(NXP)中剥离,其最初的投资者是
中国背景的私募股权基金建广资产(JAC Capital)和智路资本(Wise Road
Capital)。在当时,这笔交易在荷兰被正面解读。荷兰主流财经媒体《Het
Financieele Dagblad》的报道将“中国资本”的注入视为这家新生芯片公司实现“增长
冲刺”(groeispurt)的关键动力[1]。
在这一背景下,闻泰科技(Wingtech)——当时中国最大的手机 ODM(原始设计
制造商)——于 2018 年启动了对安世的收购。这笔交易的核心驱动者,正是闻泰
的创始人张学政。
核心人物:张学政 (Wing Zhang)
张学政 1975 年出生于广东梅州的农村[2][3],其职业生涯充满了大胆的冒
险和高风险的资本运作。他于 1997 年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早年曾在意
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和中兴通讯(ZTE)任职,积累了宝贵的
半导体技术与电信行业经验[4]。2006 年,张学政以 10 万元人民币起家,
创立闻泰[5]。
他的关键转折点发生在 2018-2020 年,他主导了一场价值高达 332 亿元
人民币的杠杆收购,将安世半导体收入囊中,而当时闻泰自身的年利润仅
数千万元[6]。这笔交易被中国媒体誉为“蛇吞象”的经典案例,但也为公司
埋下了沉重的债务和复杂的治理结构[7]。张学政的行事风格以强势、亲力
亲为和敢于“赌博”著称,这既是他成功的关键,也是其最终在欧洲遭遇激
烈反弹的根源。2019 年,交易正式完成,总价高达 36 亿美元。时任安世 CEO 的 Frans Scheper
曾乐观地表示,所有权的变更为公司拓展中国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8]。这标志着双
方合作的“蜜月期”正式开始。
场景二:意外的“提前退休” (2020 年 3 月)
然而,蜜月期仅维持了三个月。2020 年 3 月 24 日,安世突然宣布,其备受尊敬
的荷兰 CEO Frans Scheper 决定“提前退休”,次日离职[9][10]。接替他的,正是闻泰
创始人张学政本人。
这一人事变动极为突然且不寻常,荷兰科技媒体《Bits&Chips》将此描述为意料之
外的“退休”,实际上标志着安世在奈梅亨总部的管理独立性宣告结束[11]。张学政亲
自挂帅,这种直接且强势的控制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安世的发展,但也为他
与原欧洲管理团队的冲突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第二幕:裂痕的出现与扩大 (2021 – 2025)
场景一:欧洲高管团队的背景
在张学政的直接领导下,安世的日常运营仍由一支经验丰富的欧洲高管团队负责,
他们大多是继承自飞利浦/恩智浦时代的技术与管理专家。此次发起“政变”的核心
人物正是他们中的三位:
核心人物:反抗的“三驾马车”
1. Achim Kempe (COO): 德国籍,在飞利浦-恩智浦-安世这一企业谱系中拥有
超过 25 年的职业生涯,是公司运营的“活化石” [12]。他从汉堡晶圆厂的基层
一路做到集团 COO,负责全球所有生产基地。他曾公开为公司的中资背景
辩护,主张“开放供应链”,避免脱钩[13]。然而,他也是一位务实的运营官,
当中国所有权威胁到公司的实际运营时,他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2. Stefan Tilger (CFO): 同样是德国籍,职业生涯与安世的发展轨迹高度绑定,
自 2003 年起就在其前身公司工作[14]。他为人低调,公开言论严格限制在财
务和投资领域,例如宣传公司对汉堡工厂的 2 亿美元投资[15]。他从未公开
发表任何关于地缘政治的看法,但作为 CFO,他最清楚公司的财务风险,
美国制裁的扩大化无疑是他采取行动的关键驱动力。
3. Ruben Lichtenberg (CLO): 荷兰籍,拥有莱顿大学的法律硕士学位,是公
司法律事务的掌舵人[16]。他几乎没有公开发言记录,是一位典型的“幕后”法
律专家。然而,正是他代表公司向荷兰企业法庭提交了诉状。这一行动本身,
就是他作为首席法律官对公司治理风险最深刻、最激烈的表态,远胜千言万
语。场景二:两次收购的“前车之鉴” (2021-2023)
在内外矛盾交织之际,张学政主导的两次海外收购尝试,如同两次“压力测试”,清
晰地暴露了安世在中资背景下面临的外部环境有多么严峻。
•
案例一:英国新港晶圆厂(NWF)——被强制剥离的“硬脱钩” 2021 年,安
世收购了英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NWF。然而,这笔交易立即引发了英国政
界的国家安全警报。经过一年的审查,英国政府在 2022 年 11 月动用《国
家安全与投资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安世出售其持有的 86%的股份
[17]
。这次事件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在半导体这一敏感领域,西方主要国家
已准备好不惜代价阻止中国获得其境内的关键产能。
•
案例二:荷兰 Nowi 公司——被审查后放行的“软警告” 几乎在同一时期,安
世于 2022 年 11 月收购了荷兰代尔夫特的能源芯片初创公司 Nowi。此事立
即引起荷兰议员的警觉,他们向政府发出质询,质问为何没有对这起交易进
行安全审查[18][19]。时任经济事务大臣在答复中承诺,将在新的投资审查法
(Wet Vifo)生效后,利用其“追溯条款”对此进行评估[20]。最终,在 2025
年 6 月,荷兰政府认定 Nowi 的技术不属于军用或军民两用范畴,因此允许
交易进行[21][22]。
问题一:为何英国坚决阻止 NWF 收购,而荷兰最终放行了 Nowi?这揭
示了什么?
回答: 这两个案例的关键差异在于资产的战略价值和性质。NWF 是英国
硕果仅存的、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晶圆厂,属于关键基础设施。失去
它,意味着英国本土芯片制造产业链出现断点。而 Nowi 是一家专注于低
功耗物联网芯片的技术初创公司,其技术虽先进,但不属于“军民两用”或
基础制造类别。
这一对比清晰地画出了西方政府的“红线”:
1.
基础设施 > 技术本身:控制现有的大规模生产设施,比收购一项单一技术
更敏感。
2. “硬能力” > “软能力”:制造能力被视为国家安全的“硬”资产,而单一技术专
利则相对“软”。
因此,英国的行动是果断的“硬脱钩”,而荷兰的处理方式则更像是一种
“软警告”和“能力展示”,即荷兰政府向外界表明:它拥有审查乃至干预此
类交易的法律工具(Wet Vifo 追溯力),但会根据具体情况审慎使用。这
为后续直接干预安世母公司埋下了伏笔。
场景三:地缘政治的“催化剂” (2024 - 2025)
进入 2024 年,外部环境急剧恶化,为安世内部冲突的爆发提供了催化剂。•
网络安全警钟: 2024 年 4 月,安世披露遭到黑客攻击,大量机密数据被窃,
其中包括客户信息和芯片设计[23]。这无疑加剧了荷兰当局对其数据安全的
忧虑。
•
制裁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 年底,美国将闻泰科技正式列入“实体清
单” [24]。更致命的是,2025 年 10 月初,美国进一步扩大限制,规定任何由
实体清单公司控股超过 50%的企业(即使名称不同)都将受到同等限制。
安世半导体因此被直接冲击,其与美国供应商的交易将受到严格管制[25]。
问题二:欧洲高管们为何选择在 2025 年 10 月此刻发难?真正的引爆点
是什么?
回答: 真正的引爆点是美国制裁的扩大化。在此之前,中资所有权更多
的是一种政治和声誉风险,欧洲团队尚可通过强调本地化运营来应对。
但 2025 年 10 月的美国新规,将这一风险转化为了现实的、致命的运营
与生存危机。
•
供应链断裂:安世的运营依赖全球供应链,其中包含大量美国技术和设备。
制裁意味着关键零部件和服务的供应可能随时中断。
•
市场准入受阻:全球主要客户,尤其是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的巨头,为了
规避自身的合规风险,可能会开始寻找安世的替代供应商。
对于 Kempe(COO)和 Tilger(CFO)这样的运营和财务主管来说,这意
味着公司的生命线即将被切断。中国的控股背景不再是增长的引擎,而是
变成了公司生存的“战略性负累”(strategic liability)。此时,采取极端措
施剥离与母公司的关系,是从商业理性出发,避免公司玉石俱焚的唯一
选择。
第三幕:摊牌时刻 (2025 年 9 月 30 日 – 10 月)
场景一:政府的“冻结令”
2025 年 9 月 30 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正式发出部长级指令,要求冻结
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所有实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业务调整,为期一年[26]。这是
荷兰政府首次动用行政力量,全面锁定一家在其境内的中资高科技企业。
场景二:内部人的“政变”与法院的配合
就在政府出手的同时,以 CLO Ruben Lichtenberg 为首的高管团队于 10 月 1 日向
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的企业法庭(Ondernemingskamer)提交紧急调查申请。
企业法庭是荷兰公司法中一个独特的机构,专门处理公司内部纠纷和管理不善问题。
法庭的反应异常迅速,在极短时间内即授予了临时紧急措施,包括暂停张学政的董
事职务和权力、并将闻泰持有的股份进行托管[27][28]。法院在未经完整听证的情况
下就批准这些措施,表明它完全采纳了申请人——即安世自己的高管们——关于公
司面临“紧迫和无法挽回的风险”的主张。这种“行政命令+司法干预”的组合拳,展现了荷兰政府一种高度成熟的策略:由行
政部门制造“紧急状态”,再由看似中立的司法系统根据公司法介入,从而在程序上
完成对外国投资者控制权的合法剥夺。
结论:一场精心策划的“资产夺回”
从充满希望的开始,到充满争议的控制权更迭;从两次收购预演的监管施压,到地
缘政治黑天鹅的致命一击;最终由公司内部人发起“政变”,并由行政与司法力量完
成最终收割——闻泰安世事件的全过程,展现了一场典型的、多方协同的“资产夺
回”行动。
它清晰地表明,在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紧张格局下,西方国家维护其技术主导权
的工具箱中,不仅有前端的投资审查,更有后端的公司法、国家安全法乃至内部策
反等一系列“组合拳”。对任何试图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而言,这
都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风险警示案例。
*来源于网络
来源:芯片一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