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渤化集团永利化工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范旭东光辉人生展前,职工们凝视着民族化工先驱的奋斗足迹;渤化永利工运历史展,泛黄文献与珍贵影像讲述着我国化工行业首个产业工会的风雨历程。这些深植企业历史的展馆,是充满温度的思政“活课堂”。
走进渤化集团永利化工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范旭东光辉人生展前,职工们凝视着民族化工先驱的奋斗足迹;渤化永利工运历史展,泛黄文献与珍贵影像讲述着我国化工行业首个产业工会的风雨历程。这些深植企业历史的展馆,是充满温度的思政“活课堂”。
“老物件和老故事里的精神,比课本文字更动人。”新入职职工在参观展馆时纷纷表示。而《久久薪传》3.0版话剧巡演更添沉浸感,舞台上青年科研人员与范旭东隔空对话,“四大信条”精神在光影中闪耀,让职工仿佛置身于实业救国的燃情岁月。渤化集团工会将话剧制成电子作品和广播剧送到基层,让盐滩工人、车间操作者在工余时聆听初心回响,“实业报国、科技兴邦”的信念日益坚定。
“考虑到企业地域广、职工分布散,线上展馆与宣传片成了线下教育的延伸。”渤化集团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点开微信公众号的线上展厅,指尖轻滑,“千年盐业、百年化工”的历史长卷便缓缓铺展;车间休息区的屏幕上,《一个时代的印记 一座工业的丰碑》循环播放,从1928年永利碱厂工会诞生,到新时代工会的担当,一幕幕光影交织的记忆,让职工随时随地都能触摸到工运历史的温度。这种“线下参观+线上回看”“剧场体验+屏幕重温”的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6000余人次的学习数据背后,是思政教育从“一时一地”到“随时随地”的自然延伸。
更让人动容的是精神的共鸣与行动的悄然转化,从话剧里青年科研人员突破技术壁垒的故事中获得启发,再到宣传片里新时代劳模攻坚克难的场景中感受到鼓舞,红色基因在不知不觉中化作了岗位上的行动力。
“咱们得让创新的火种在新时代烧得更旺。”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化工赛道第一名袁伟康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这种从认知到认同、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变,正是“展馆+话剧+线上展馆”模式最生动的注脚。
渤化集团工会以创新模式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不仅让“四大信条”精神在百年传承中焕发新生,更让“化育美好、工致和谐”的企业使命融入职工血脉。在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工业热土上,一支信念坚定、爱岗敬业的新时代职工队伍正踔厉奋发,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一流企业集团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工运华章。(记者秦帆)
来源:天津市总工会官方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