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5周年。1951年至1952年我曾作为空军雷达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将近75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当年参军、参战的往事,总是心潮澎湃,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至今犹在眼前,历历在目、印象极深。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5周年。1951年至1952年我曾作为空军雷达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将近75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当年参军、参战的往事,总是心潮澎湃,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至今犹在眼前,历历在目、印象极深。
从学生到雷达兵,从上海到朝鲜
1950年12月在全国抗美援朝的高潮中,我正在上海清心中学读高中,我是进步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家里也没有反对。我从小就对理工科感兴趣,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喜欢摸索着组装一些小器械,在学校读书期间我理科很好,对无线电很感兴趣,曾购买一些电子元件组装无线电收音机。我是高中生,当时是很稀缺的知识分子,参军后就我就被分配到空军,进入军事干部学校,1950年底作为学生兵送到杭州作为空军学员参加了为期四个月左右的集训。当时空军刚成立,急需人才,我们高中学生兵是空军的宝贝,因有学习理科的底子,我在培训结束后便同20余名同学一起调入上海龙华机场空军102部队(空2师)学习雷达业务。雷达兵对文化知识尤其是理工科知识要求很高,部队请来一位老无线电工程师给我们上无线电传播的原理课,同时我们还到江湾机场苏式坡-3A雷达站跟班实习操作。我学习很快,上手也很快,我们这批学生兵中有一些理科基础不太好的,上课听不懂,后来就从事雷达部队的发电机维护等技术工作。
鸭绿江边上的庄前鹏,1960年代拍摄
1951年12月,我们空2师奉命赴东北参战,任务是解放大小和岛。我们的雷达架设在机场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老乡腾出一所房子,一间放置雷达机器,一间作为我们的宿舍,房间很小,十几个人炕上挤不下,就只能在炕下土地上铺上草垫子睡觉。当时的空军机场是个简易机场,跑道由钢板铺成,飞机起飞时扬起的尘土飞得非常高。我们雷达站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空2师各飞行团战机的飞行安全,同时要熟悉周边环境信号。两个多月后,任务还没完成,华东空军把我们调回上海组建新的雷达部队。
1952年3月初,上海大场机场成立空军21师,我们这批雷达兵成为空21师雷达站的骨干力量。我们的雷达是南京雷达研究所组装的,雷达的天线是美式的四行八列阵列式天线,发射机接收器等是日本的。与雷达一起来的还有两位大学生机务员,主要是指导我们如何操作,同时还从其他学校调了一批学生。
朝鲜战争转入边打边谈阶段后,美军进行所谓的“绞杀战”,出动大量飞机,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为主要目标,封锁阻止志愿军的物资运输,企图迫使志愿军因粮弹不济而屈服。志愿军空军、高射炮兵等部队协调作战,顽强进行反轰炸、反“绞杀战”斗争。志愿军空军以空中“拼刺刀”的勇气,频频出动作战,给号称“王牌”的美国空军以沉重的打击。此时,我们在国内的空军部队作为后备军轮番入朝作战。1952年4月下旬,我们师雷达兵奉命到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前线指挥所“轮战”。我们同批去的有5名雷达员、作战科长、作战科参谋等。
出发那天是傍晚6点多,我们乘坐一辆卡车跟着后勤运输队的七八辆大卡车一起走。到达边境时要进行检查尤其是要有防疫证明书,我们的作战科长的证书找不到了,就只好当场再打一针。我们开玩笑说是“双保险”,以后不怕细菌弹了。过境后,天已黑,恰逢黑夜无月光,车队沿着山边筑出的三级公路缓慢前进,大约走了一个半小时左右,车队前面响起了枪声,车队顿时停下来,所有车灯全都关闭,司机说这是有情况,要我们下车靠山坡一边隐蔽。不一会儿就看到右边上空有几架大型飞机飞过,司机告诉我们这是美军的轰炸机,他们去炸一、二级公路上的桥梁及活动目标。这一晚,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到天亮前才到达前线指挥所。
在朝鲜前线作战片段
在朝鲜的前线指挥所用的雷达是坡﹣3A,天线架在一座小山顶上,机器放置在山腰上挖出来的山洞里,山洞很小,只有四平方米左右,也很潮湿。我们雷达站的天线平时用两棵松树把它遮起来,开机时先要上山把小树挪开。在山腰上还有一台坡﹣3雷达,那是苏军一个雷达站的,他们平时很少开机。我们雷达站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战机飞行安全、提供预警、为空战提供保障。
前线指挥所在山沟里的小村中,四周都是山,为保卫指挥所,四周山上有许多高炮阵地,地面也有空军派出的警卫营,布置在四周道口日夜警戒,控制这一地区的人员出入。伙房前面有一口井,这是我们和村民们共用的水源,非常重要,所以井边警卫日夜守护,防止敌特破坏。朝鲜战争期间特务很多,到晚上四周山边信号弹飞来飞去。那些特务知道山沟里面有志愿军,但弄不清是什么部队。当时我们晚上经常听到哒哒的枪声,一般是警卫发现特务后在交战,我们也习惯了,这种情况下也能安然入睡。
1951年五月份二预总十六中队全体 庄前鹏在最高处左边笫五名
到达前线指挥所的第三天早上,我们刚起床就听到了警报声,周边山上高炮阵地也敲响了"铛铛、铛铛"的钢轨声。我们走出睡觉的教室一看,只见两架 F -80飞机低空掠过我们头顶向北飞去。在机翼后部放出了一团黑色烟雾,这团烟雾很快就向下飘落,当接近地面时我们清楚地看出是一批又大又黑、带着翅膀的大蚂蚁,显然这是美军在施放灭绝人性的细菌弹。顷刻间四周的山坡上、树叶上都爬满了这些小东西,虽然黑蚂蚁有翅膀,但因为天气较冷,没有一个能飞起来,可见美军培养的细菌弹很失败。飞机过去后,我们在前线指挥所值班人员的带领下,戴好口罩,用小树枝当筷子把这些小东西收集起来后烧掉。
在前线指挥所雷达站值班的日子里最要紧的事是防止暴露雷达阵地的位置。五十年代初,美军的电子侦察水平还没有像越南战争时那样高,但他们的B -24、 B -29飞机上也已经装有近距离电子侦察功能的设备。雷达站的老同志关照我们操作上要特别注意的事,当大型轰炸机在我探测范围16-20公里时雷达相位开关就一定要关闭,待估算敌机已飞离我站15-20公里后再开机。这样就避开了大型飞机的电子侦察,保证了雷达阵地的安全。
从前线撤回后,我被分配到联司指挥所值班,主要任务是接听雷达站及情报站的敌情数据。在此期间,我还亲眼目睹过一次空战。1952年6月中旬的一天中午时分,那天我没有值班,正往食堂去吃饭,就看到机场上空,多架美军 F-86战机和我军的米格﹣15战机在高空(至少在8千米以上)展开格斗,我们的飞行员作战非常英勇,机关炮的咚咚声在空中响个不停,人们都抬头往空中看,大约持续了三四分钟,一架草绿色的飞机就冒烟了,同时一顶黄橙色的降落伞也向下飘落,显然这是一架美军 F-86战机被我军击落了,飞行员在跳伞,根据风向降落伞就落在机场附近。等我吃完饭从食堂出来时,就看见一辆吉普车驶向指挥所,停下后警卫人员押着一个穿着夹克衫的外国人,显然这就是被击落的那架美国飞机的飞行员。
在朝鲜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前线指挥所,因为山腰的山洞又小又潮湿,除值班人员外其他人员都住在山下老百姓家中,我们这些临时到达的轮战雷达兵只能住到山坡边的小学校里,白天把背包打起来放在山洞里,晚上把课桌拼起来当作临时床铺。我们住的这所小学只有三十几个学生,有两名教师,一名男老师叫朴哲,他原来是朝鲜人民军战士,负伤后到学校当老师,另一名女老师叫尹仁实。两位老师年龄都与我们差不多,而且都会写汉字,可是不太会讲汉语。但有了这点条件我们就能与他们沟通、交流了。我们不需翻译,通过简单手势和写汉字就能解决一些日常的生活沟通问题。两位老师与我们关系都很好,当我们要回国时,告别前还互赠纪念物。当时他们送给我两张朝鲜纸币并签上了他们的名字,一张5元,一张1元,这两张朝鲜纸币至今我还保存着。
前线指挥所有自己的伙房,但朝鲜战争期间,因为敌军的破坏,副食品供应是很困难的,我们雷达兵的伙食还是不错的,一日三餐、生活用品全部从国内运来,后勤供应任务繁重,我们吃到的是咸鱼、咸肉、鸡蛋粉(像奶粉一样的罐头装好的)、咸菜等,就是没有新鲜蔬菜。因此,入朝不久参战人员就发生了夜盲症,晚上看不清雷达屏幕,这就直接影响到雷达人员执行任务,无法正常工作。空军领导知道后立即要求医务部门采取措施,后经医生诊断,我们是缺少维生素A 。于是,部队领导要求马上把鱼肝油送到前线指挥所,我们吃了两天就解决了问题,就能继续正常工作了。
回国后的工作
轮战几个月后,我们就奉命撤回国内。回国后我长期在东北地区的空军雷达基地,参加新型雷达集训,接收大连苏军雷达。转业后,我先在上海市社联工作,1987年到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先编纂《上海滩》杂志,后来做些办公室的行政工作。再后来,我从事《上海年鉴》的图片编辑工作,因我从小就接触过照相机,中学时代也搞过摄影,后来在部队的时候做过文化干事,有拍摄照片、撰写文字稿的工作经历,作为雷达兵接触过不少照相设备,做图片工作得心应手也很有热情,所以就负责创建了《上海年鉴》图片库,几十年过去,现在这个图片库还在使用。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张晋芝采访庄前鹏
退休后,我们曾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雷达兵会经常聚会,回忆起当年烽火硝烟的战场,对比我们今天富足安定的生活,我们思绪万千。正是我们战友们在朝鲜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才确保了我们祖国的和平安定,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5周年的时候,我的很多老战友已过世,但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继续前进,激励着我们的后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阳光大道上踔厉奋发、勇往无前!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