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把家里书架清了一遍,结果又添了几本小人书。说来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自己像是“退休”了,不想再去啃原版厚书,想着先用连环画把名著的脉络捋清。于是我买了《悲惨世界》《静静的顿河》,还有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巴金的《家》《春》《秋
我退休后一口气买了一堆小人书,没想到这些“童书”比原著更能把我拉回阅读里去
最近我把家里书架清了一遍,结果又添了几本小人书。说来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自己像是“退休”了,不想再去啃原版厚书,想着先用连环画把名著的脉络捋清。于是我买了《悲惨世界》《静静的顿河》,还有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巴金的《家》《春》《秋》,还有《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芦花荡》《风云初记》《暴风骤雨》《烈火金刚》这些。我以为自己是在偷懒,结果读到的是一种轻松的重新认识。
回想小时候,村后街有人开书店,租一本小人书看一天是一毛钱。我几乎把那家店翻了个遍,那些画面和押韵的对白陪我度过了午后和雨天。再看现在的连环画,发现它们把复杂的情节拆成一格一格的故事片段,这种视觉化的叙事恰好降低了认知门槛。说白了,它们像是把名著拆成了可消化的小包裹,让成年人的碎片时间也能“读完一段”。
我身边有个朋友小李,跟我一样工作多年后开始“补课式阅读”。他先看了连环画版的《悲惨世界》,然后每晚只读原著一章,坚持了三周,结果不知不觉把原著看完了。反过来,我还有个同事张姐,她也是先从小人书开始,但一直停在连环画上,最后对原著失去了好奇心。两种结局的差别不在于连环画本身,而在于后续的阅读策略和动力。连环画能引发兴趣,但如果把它当成替代品而非桥梁,阅读深度就很难提升。
从认知角度来说,小人书的价值在于降低初始心理负担,建立情节地图,再把注意力引导到人物冲突和情感线。想要把它当作通往原著的阶梯,可以先用小人书把大体框架看一遍,再挑一两个感兴趣的章节去读原著,设定微目标来保持节奏。比如把“每天读原著20分钟并把三句想记住的话写下来”变成习惯,或者把连环画里的某个画面作为讨论点去找读书群交流。这样的做法既保留了阅读的成就感,也能逐步建立起面对原著的耐力。
不只是阅读方法,连环画还有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它们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美学和集体记忆,翻看时常会想起某个午后的光线、街角的书店老板和那一毛钱的租书卡。保存它们、给孩子或者老友读一读,某种程度上是把记忆传递下去。我自己现在会在连环画旁边放一本原著的现代译本,隔两天就翻一翻,这样既不过分苛求自己,也不放弃深度。
说实话,我觉得成年人读小人书不是退步,而是一种聪明的阅读调整。它让复杂的东西先变得可感知,再慢慢进入深度。我今天把这些话写出来,也是希望把我这点小心得分享给同样有名著焦虑的人:阅读可以慢慢来,方法比意志更重要。
你有没有因为一本连环画重新开始读书的经历?或者哪本小人书曾经改变了你对一部名著的看法?说说你的故事吧。
#老版连环画 #怀旧小人书 #连环小人书 #连环画博物馆 #电影小人书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