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核聚变领域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看得人心里痒痒:咱们的EAST装置能在亿度高温下稳定运行上千秒,“中国环流三号”还创下了“双亿度”的新纪录,就连专门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都成立了,直接把2035年并网发电的目标写进了计划里。
最近核聚变领域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看得人心里痒痒:咱们的EAST装置能在亿度高温下稳定运行上千秒,“中国环流三号”还创下了“双亿度”的新纪录,就连专门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都成立了,直接把2035年并网发电的目标写进了计划里。
这“人造太阳”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物,开始往实际应用走了,股市自然也跟着热了起来——核聚变相关的指数今年涨了超81%。但咱得说句实在的,别看到“核聚变”三个字就往里冲,那些光靠蹭热点、没真东西的概念股,热闹一阵就凉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手里握着核心技术的产业链龙头。
想搞明白这里面的机会,其实不用死磕复杂的原理,把核聚变产业想象成盖房子就行:得先备齐钢筋水泥(上游材料),再装好水电管线(中游设备),最后找工程队搭起架子(工程建设),每个环节都有离不开的关键角色。
先说说上游材料,这可是核聚变装置的“硬骨头”,技术不够硬根本站不住脚。永鼎股份咱得提一提,它是国内唯一能批量生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公司——这材料是托卡马克装置磁体的核心,没它玩不转,现在人家手里的订单已经堆到8亿元了。还有西部超导,更是厉害,作为国际ITER项目的核心供应商,国内核聚变用的铌钛合金基本被它包了,毛利率常年在45%以上,这赚钱能力可不是盖的。另外,安泰科技也不能忽略,全球能造钨铜偏滤器的企业没几家,咱们EAST装置的关键部件全靠它供货,今年新签的订单也已经超2亿元了。
再看中游设备,这就像装置的“心脏和血管”,直接影响能不能稳定干活。国光电气在这领域算是“隐形冠军”,国内60%以上的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都是它家造的,今年一季度订单还涨了35%,生意越做越火。联创光电也靠着过硬的超导磁体技术,拿下了中核集团18亿元的大订单,毛利率能到42%,利润空间相当可观。还有纽威股份,在核级阀门这块儿更是垄断级别的存在,市场占有率超80%,连国际上的项目都抢着用它的产品。
最后是工程建设,这环节得靠“国家队”挑大梁。中国核建是CFETR这类重大项目的核心总承包商,国内找不出第二家有聚变堆全生命周期建设经验的企业,经验和实力摆在那儿。上海电气更牛,造出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主机系统,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直接涨了145.69%,技术强,业绩也跟着爆,妥妥的“双优选手”。
可能有人会犯嘀咕:这些公司现在的核聚变业务占比也不高,值得长期盯着吗?咱看看数据就明白了: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预计到2050年能突破40万亿美元,国内未来3-5年每年在这上面的投入就近百亿。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十年前的光伏企业,刚开始新能源业务占比也低,但随着产业爆发,不少公司都实现了十倍增长。现在这些手握独家技术的企业,其实已经提前拿到了“入场券”。
不过也得客观说,核聚变想真正产业化,还有几道坎没过去:比如1.5亿度高温下怎么稳住等离子体、怎么造出能抗中子冲击的特殊材料、怎么实现氚的自持循环,这些难题还在攻坚阶段。所以产业爆发不会一蹴而就,那些没技术、只靠炒概念的公司,早晚得被市场淘汰。
以前凡尔纳在小说里写“鹦鹉螺号”,谁能想到后来真有了核动力潜艇?科技总能把科幻变成现实。现在核聚变的商业化已经进入倒计时,2030年点亮第一盏“人造太阳”灯的目标,看着越来越近了。等“人造太阳”真能照亮千家万户的时候,你觉得是做材料的公司先实现市值翻倍,还是做设备的龙头更能跑在前面?那些现在就扎扎实实干技术的企业,说不定正站在下一个时代的风口上呢。
来源:可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