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奖经济学奖:为什么说适度的垄断反而是创新的燃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07:40 1

摘要: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无疑是对当代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一次深刻肯定,其理论价值与政策意义,值得我们从宏观财经视角深入剖析。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周淇然

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无疑是对当代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一次深刻肯定,其理论价值与政策意义,值得我们从宏观财经视角深入剖析。

乔尔·莫基尔教授的学术贡献,聚焦于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堪称是这次获奖中的历史维度奠基者。他更侧重于从历史经济学角度,特别是欧洲经济史,探究工业革命以来持续增长背后的制度、文化和知识基础。莫基尔教授的研究清晰地表明,技术进步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一个容忍、甚至鼓励知识探索和传播的“知识启蒙”环境。因此,他强调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在于支撑技术进步的“认知基础”(CognitiveBase)和“有用知识”(UsefulKnowledge)的积累与扩散。在他看来,一个开放的、注重科学研究和教育的社会,才能持续不断地产生颠覆性的创新,而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对新技术的抵制(例如他对“卢德谬误”的研究)是经济停滞的主要障碍。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全球科技竞争,以及各国在教育、基础科研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选择,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难联想到,一个经济体若想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持续实现高质量增长,就必须构建一个尊重知识、鼓励冒险、激励创新的社会生态,否则,即便有再多的物质资本投入,也难以避免陷入增长瓶颈。

而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两位教授的学术成就,则集中于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构建,他们共同发展了现代“熊彼特式”内生增长理论,将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这一核心思想,以严谨的数学模型形式重新带入主流宏观经济学框架。

阿吉翁-豪伊特模型的核心论点在于:经济增长是一个内生的、不平衡的、由创新驱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拥有市场支配力的老牌企业通过研发投入来获得垄断利润,但这种垄断利润本质上是暂时的,因为新的、更具颠覆性的创新会不断涌现,淘汰旧的产品和技术,使得原有的垄断者被“创造性地破坏”。所以,垄断利润是激励创新的重要“燃料”,而“创造性破坏”则是经济体向前发展的永恒“发动机”。他们以动态、均衡的方式阐释了创新与竞争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他们认为,适度的市场竞争是必须的,因为竞争能够迫使企业投入研发,以求在技术上领先对手,从而获得暂时的垄断地位;然而,如果竞争过于激烈,使得企业预期未来无法获得垄断利润来弥补研发成本,那么它们可能会失去创新的动力。其次,政府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宏观经济政策必须精妙地平衡对创新的激励(如专利保护)与对竞争的维护(如反垄断)。正如诺奖委员会所强调,必须以建设性的方式管理“创造性破坏”带来的冲突,否则,老牌公司和利益集团的阻碍,将可能导致创新停滞。这表明,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一个灵活且能够适应变化的体制机制是多么重要,它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关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结构性调整。

三位诺奖得主的成果,从历史根源、微观机制到宏观调控,形成了一个对创新驱动型增长的全面阐释。他们的核心观点旗帜鲜明:经济增长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持续的繁荣依赖于对“创造性破坏”机制的维护。

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增长乏力、技术变革加速(特别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的背景下,这一奖项的意义尤为突出。因此,对于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三位学者的理论提供了清晰的行动纲领。

一方面,在宏观政策上,必须警惕并管理创新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风险。“创造性破坏”虽然是增长的源泉,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失业、旧产业的衰退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的剧烈变化。因此,如何通过教育再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合理的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平滑这种破坏带来的负面冲击,成为政策的关键。如果不能妥善管理,破坏可能会压倒创造,引发社会动荡,并最终阻碍进一步的创新。

另一方面,在产业政策上,应该从“选择赢家”转向“创造环境”。政府的作用并非是去指定哪个技术领域会最终成功,而是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充足的基础研究投入,让市场和企业家精神去决定创新的方向。此外,对于那些拥有“政治影响力”的老牌企业和既得利益集团,必须通过有力的反垄断和监管措施,防止它们通过游说或非市场手段阻碍颠覆性创新。

总而言之,三位诺奖得主的学术成就,不仅是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更是一份面向全球政策制定者的“增长警示录”。他们的研究提醒我们,创新是人类福祉的根本,然而,这一进程并非自动发生,而是一个需要开放的知识环境、精妙的竞争激励以及建设性的制度管理来共同支撑的动态平衡过程。在全球经济普遍寻求新增长点的今天,深刻理解并运用他们的理论,对于实现可持续、包容性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来源:董希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