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三位获奖经济学家 ,“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讲透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00:17 3

摘要: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因为他们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这个关键问题给讲透了。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因为他们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这个关键问题给讲透了。

简单说,他们的研究告诉我们,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不能光靠堆资源、拼投入,核心动力在于不断创新,以及经济结构随之进行的良性新陈代谢。

核心理论的白话解读——

1. 乔尔·莫基尔:创新需要“肥沃土壤”

莫基尔的研究就像一位历史侦探,他深入挖掘历史,想搞清楚:为什么工业革命后,一些国家的经济能实现持续增长,而在此之前,即使有辉煌的发明,经济增长为什么常常是昙花一现呢?

他的核心观点是:光有技术“种子”不行,还得有能让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种子” 指的是新技术发明本身,比如蒸汽机、计算机。

“肥沃土壤” 则是指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

开放的文化。社会不僵化,愿意接受新思想、尝试新事物。

扎实的教育。有足够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去创造和应用知识。

科学的认知。不仅知道技术“能用”,更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样才能持续改进和再创新。

良好的制度。比如保护发明者权益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能让知识快速传播的网络。

所以,莫基尔提醒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长期发展,不能只盯着建工厂、投项目,更要舍得花本钱培育“创新的土壤”——搞好国民教育、建立鼓励探索和公平竞争的规则。

2. 阿吉翁和豪伊特关于“创造性破坏”——经济增长的“换血术”

阿吉翁和豪伊特则用清晰的模型,解释了创新具体是如何推动经济前行的,核心是 “创造性破坏” 这个概念。这个词听起来矛盾,但道理很直白。

想象一条商业街:

街角有家老式胶卷冲印店,生意一直不错。

突然,街对面开了一家全新的数码照相馆,照片效果更好、价格更便宜、出片更快。

结果,顾客纷纷流向新店,老胶卷店难以为继,最终关门。

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性破坏”。新照相馆的诞生是 “创造”(创造了新业务、新就业、新价值),而老胶卷店的倒闭就是 “破坏”(淘汰了旧的商业模式和岗位)。

所以,经济的活力和增长,正是通过这种“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被淘汰”的动态过程实现的

这个过程健康且必要,是经济体的新陈代谢,类似于人体细胞不断更新。如果因为怕老店倒闭就一味保护,阻碍新店开张,整条商业街都会逐渐失去活力。

(在国内有一个类似的例子,那就是经常有人抱怨是因为电商的大量出现,把实体店铺给打垮了。其实这就像1905年汽车在伦敦街头出现一样,凡是抵抗新技术的,最终都会被新技术打败的。我们的做法不是要反对新发明、新技术,而是要努力搞明白新技术、新发明,并快速怎么适应它。当下,整个社会对待AI就面临着这样的处境。)

此外,他们还指出,这个“破坏”过程,会触动原有格局下受益者的利益,可能遭遇阻力。因此,需要以建设性的方式管理好这些冲突,否则创新可能被阻碍。

关于创新的理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

这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现实经济和管理企业有重要启发。

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其一、制定政策的新思路。政府的角色不是简单地保护所有现有企业,更要当好“规则制定者和护航者”。需要营造一个环境,既大力鼓励新事物成长(如通过政策支持初创企业、简化审批),也要妥善应对“破坏”带来的阵痛(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受影响的劳动者再就业,维护公平竞争防止既得利益者不正当打压新进入者)。

其二、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坚持开放与合作,要有广阔包容的胸襟。莫基尔的研究表明,开放的社会有利于知识流动和创新涌现。这提醒我们要持续坚定的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相互交流合作中不断进步。

对企业和管理者的启示

其一、对成熟企业来说切勿安于现状。必须时刻保持警觉,“破坏”可能来自任何方向。就像数码相机颠覆胶卷行业,智能手机又冲击传统数码相机。大企业需要具备“创业者心态”,主动寻求变革,甚至敢于“自我革命”,持续创新,方能保持领先。华为在这方面应该说领中国风气之先,它不仅持续的创新,而且顶着世界最大最霸道国家的极大压力,用了10数年的时间,在很多领域挣脱了对手的束缚和遏制,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创新之路,而且不间断在这条路上勇猛探索。

其二、对创业公司的机遇在于创新。“创造性破坏”意味着市场总为创新者留有机会。不必追求在所有方面超越巨头,若能在一个细分领域或技术点上实现突破,就可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其三、要自觉的对创新进行“冲突管理”。企业决策者管理者也需意识到,内部推行创新或改革时,可能会触及部分群体利益而产生内部阻力。需要有效沟通,平衡好各方利益,推动创新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经济增长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堆砌资源,而是“创新”以及与之相伴的“新陈代谢”。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深刻理解并拥抱这一过程,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与繁荣。当前中国经济正致力于高质量发展,A股市场科创板块的活跃,都清晰地映射着“创新驱动增长”与“创造性破坏”的理论逻辑。

来源:肖走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