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与人情——企业的转型之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20:48 3

摘要:晚餐的餐桌、酒店的房间里,农夫山泉已然成为标配;而一年前杭州酒店的娃哈哈、安吉漂流时商家力推的产品,仍清晰留在记忆里。从渠道常客到被竞品分流,娃哈哈的市场存在感变化,恰与宗氏父女交接后的管理风波形成微妙呼应。

应朋友之约去了趟浙江湖州。

晚餐的餐桌、酒店的房间里,农夫山泉已然成为标配;而一年前杭州酒店的娃哈哈、安吉漂流时商家力推的产品,仍清晰留在记忆里。从渠道常客到被竞品分流,娃哈哈的市场存在感变化,恰与宗氏父女交接后的管理风波形成微妙呼应。

餐桌与客房里摆放的是农夫山泉

宗馥莉 378 天的掌舵生涯仓促落幕,这场始于管理理念碰撞的改革实验,将 "企业管理该以规范为先还是人情为重" 的命题摆上了台面。

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是 "人情管理" 的典型样本。这位踩着一双布鞋闯天下的企业家,将中国传统商业哲学中的 "情义" 融入企业血脉,构建起温情脉脉的经营生态:对内视员工为 "家人",以个人威信凝聚三万员工;对外与经销商称 "兄弟",用信任维系起遍布全国的渠道网络。这种模式曾是娃哈哈的成长密码 —— 在市场规则尚未完善的年代,宗庆后以 "人情" 为纽带,快速整合资源,让 AD 钙奶、营养快线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甚至成为国民记忆的一部分。彼时的 "人情世故",不是低效的负担,而是穿越市场混沌的利器,是企业与员工、渠道共生的基石。宗庆后对于娃哈哈的诞生、成长、壮大功不可没,至于私生活方面,我的一贯观点是:人性是多元的,也是最真实的,任何遮掩和人设的打造,总会有露出破绽的时候。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宗馥莉的改革,则带着鲜明的 "规范至上" 烙印。海外名校的教育背景,让她坚信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度而非个人权威。接手娃哈哈后,她迅速启动改革:调整组织架构、更换核心管理层、对经销商推行 "竞标制",甚至关停低效分厂、终止非核心项目。这些动作精准切中了 "宗庆后时代" 的痛点 —— 过度依赖创始人威信的管理体系缺乏韧性,人情维系的渠道网络效率渐低。数据曾给予回应:2024 年娃哈哈销售收入同比大增 53%,创下十年最高增速,证明规范管理在提质增效上的显著价值。但改革的锋刃也撕裂了旧有的信任纽带:老臣被调整、经销商遭淘汰,曾经的 "家人" 与 "兄弟" 关系,在制度与绩效的标尺下逐渐疏离。

这场 378 天的实验最终以宗馥莉辞职收场,并非证明规范管理行不通,而是暴露了 "非此即彼" 思维的致命缺陷。宗馥莉试图用制度完全取代人情,却忽视了娃哈哈三十余年积淀的组织惯性 —— 那些跟着宗庆后打天下的老员工、相伴成长的经销商,早已将情感认同融入合作关系,生硬切割只会引发反弹。而宗庆后留下的人情体系,虽曾滋养企业成长,却也在市场迭代中显现弊端:缺乏标准化考核导致的效率低下、依赖个人判断带来的决策风险,让娃哈哈在农夫山泉等竞品的制度性扩张面前渐显乏力。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的风向标,无数企业早已证明:规范与人情从来不是对立选项,而是企业发展的 "双轮"。规范是企业的骨架,没有制度兜底,人情就会沦为滋生惰性的温床 —— 一个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标准化流程规范亲属员工管理,既守住了制度底线,又维系了人情和睦。人情是企业的血肉,脱离情感链接,制度便会成为冰冷的枷锁 —— 娃哈哈改革中经销商的信任流失、内部的利益撕裂,正是对 "唯制度论" 的警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如何融合?这是一道企业的必答题。

娃哈哈的未来,不在 "布鞋人设" 的复刻,也不在 "彻底去人情化" 的改革,而在二者的融合共生。规范应是人情的边界:用标准化考核替代模糊的 "论资排辈",用数字化管理优化渠道合作,让制度为企业筑牢风险防线;人情应是规范的温度:对老员工的贡献予以认可,为经销商的转型提供支持,让情感认同成为制度执行的润滑剂。当 "娃小宗" 的新商标开始布局,这家国民企业最需要的,是在新品牌与旧根基之间找到平衡,让规范的制度撑起发展高度,让温暖的人情积蓄成长力量。

从湖州餐桌的矿泉水,到娃哈哈的管理之困,折射的是中国企业从 "草莽生长" 到 "精耕细作" 的必然转型。真正的企业管理智慧,从来不是在规范与人情之间选边站,而是以规范立规矩,以人情聚人心。唯有如此,娃哈哈才能重拾市场话语权,也为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与革新,提供一个真正的风向标样本。

来源:颖颖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