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泣诉:何遂见吴石之子,为何说“他把活路让给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4 00:03 4

摘要:1965年北京春日午后,77岁的何遂攥着个年轻人的手,老泪直往下淌——这双手的主人,是他挚友吴石的儿子吴韶成,而他憋了15年的话,终于能说出口了。

“生死见真情,岁月藏初心”

1965年北京春日午后,77岁的何遂攥着个年轻人的手,老泪直往下淌——这双手的主人,是他挚友吴石的儿子吴韶成,而他憋了15年的话,终于能说出口了。

谁能想到,15年前台湾的白色恐怖里,是吴石把生路推给了他,自己却迎着杀机,再也没能回来。

1965年的北京,风里还带着点春寒。何遂坐在客厅藤椅上,手里捏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和吴石在保定军校的合影,指腹反复蹭着照片上吴石的脸,边角都被磨得发亮。听见敲门声,老人猛地站起来,脚步都有些晃。

门一开,看见吴韶成的瞬间,何遂的眼眶先红了。他伸手攥住年轻人的手,半天没吭声,只是盯着对方眉眼——太像吴石了,连说话时挑眉的模样都一样。

“韶成啊……”终于,他的声音发颤,老泪滴在两人交握的手背上,“当年在台湾,你父亲吴石,一再催我快离开啊……他把活路让给了我,自己却……”

话没说完,老人身子一软,吴韶成赶紧扶他坐下。何遂捂着胸口,喘着气重复:“是他把我从火坑里拉出来,自己却留在那儿了……”

这话一出口,1950年初台湾的那片白色恐怖,也跟着涌回了何遂的记忆里。

那会儿的台北,街头虽飘着歌女的调子,空气里却满是血腥味。蒋介石丢了大陆,把火气全撒在“抓匪谍”上,保密局特务到处搜捕,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何遂那时候是“立法委员”,看着是闲职,实则早被特务盯上——他的子女早就去了延安,这事根本瞒不住。夜里他总睡不踏实,听见窗外一点动静,就赶紧爬起来查门窗。

有次吃饭,筷子刚碰到碗,就听见巷口传来警笛声,他手一抖,碗差点摔在桌上,后来跟家人说:“那会儿总想着,说不定哪天,特务就找上门了。”

就在何遂整天提心吊胆的时候,吴石突然频繁约他见面。

有时候说“同乡聚聚,聊聊老家的事”,有时候说“家里有罐好茶叶,来尝尝”,可每次屏退下人,刚才还笑着的吴石,脸色一下就沉了下来。他会凑到何遂耳边,声音压得极低,语气近乎命令:“健叟(何遂的字),这里不是人待的地方,你必须马上走,越快越好!”

何遂愣了愣,叹了口气:“我拖家带口的,老婆孩子好几个人,离开台湾哪那么容易?”

“不好走也得走!”吴石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些,又很快压下去,眼里满是急意,甚至带着一丝恳求,“你听我的,赶紧找路子,再晚就真的来不及了!”

何遂看着他眼底的慌,心里咯噔一下——他认识吴石几十年,知道这人从来沉着,能让他这么急,肯定是出了大事。他忍不住问:“那你呢?我走了你怎么办?留在这儿太危险了。”

吴石只是淡淡一笑,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沉得让他能感觉到暖意:“我?我的岗位在这里,走不了。你快走,平平安安带着家人出去,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那笑容里的坦然,后来几十年,何遂每次想起,都忍不住红眼眶。

后来到了香港,何遂才知道,那时候的吴石,自己早就站在了悬崖边上。

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整个台湾的地下组织几乎被连根拔起,吴石的交通员朱枫已经暴露,他自己的名字,也早就出现在了保密局的黑名单上,抓捕随时可能发生。

可吴石没顾着自己躲祸,一门心思帮他想退路:“你就说多年的眼疾突然加重,台湾医疗条件不行,必须去香港治病,申请我来帮你找关系周旋。”

何遂照着吴石说的办,没想到报告递上去没几天,就顺利批了下来。他心里清楚,这“顺利”背后,是吴石动用了自己在国民党内部所有的人脉,在刀尖上给他铺了条生路。

1950年春节刚过,何遂带着家人登上了从基隆开往香港的轮船。船开的时候,他站在甲板上,风刮得脸疼,却盯着越来越小的台湾岛,眼泪止不住地流——他知道,这一别,跟吴石就是永别了。

何遂到香港没几天,就从同乡嘴里听到了吴石被捕的消息。

他急得团团转,托了好几个关系打听,可等来的,却是1950年6月10日的噩耗——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就义了,一起牺牲的,还有朱枫、陈宝仓、聂曦三位同志。

后来有人给了他一张吴石临刑前的照片:照片里的吴石,穿着整洁的军装,肩章还好好地别着,脸上没有一点恐惧,反而带着淡淡的微笑,仿佛不是走向刑场,而是去赴一场光荣的约。

那一刻,何遂坐在香港出租屋的小桌前,对着照片,哭了整整一夜。他手里攥着吴石之前送他的一支钢笔,笔杆都被握得发烫。

此后的15年,何遂走到哪儿,都带着那张和吴石的合影,还有那支钢笔。想老友了,就把照片拿出来,一看就是大半天,嘴里喃喃自语,像是在跟吴石聊近况:“我带着家人好好的,你在那边,也该安心了。”

直到1965年见到吴韶成,积压了15年的愧疚、思念、悲痛和崇敬,才一下子全爆发出来。

“你父亲是英雄,”何遂擦干眼泪,握着吴韶成的手,语气坚定,“他不只是救了我一家人,更是守着自己的信仰,拼到了最后一刻。”

其实哪有什么“理所当然的生路”,不过是有人愿意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自己却选择直面死亡。在那样的黑暗岁月里,这样的情谊与正气,从来都不会被时光淹没。

你还听过哪些革命年代里,“舍己为人”的英雄故事?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一起缅怀那些心怀大义的先辈。

本文内容综合各方信息梳理,相关细节以官方通报及当事人公开表述为准;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信息偏差问题,敬请联系删除或修正。

本文信息来源说明

国内权威期刊资料:刘晓农《“密使一号”吴石》(《党史博览》,2011年第6期)、何康《我的父亲何遂》(《纵横》,2005年第11期);

公开历史报道:徐宗懋《1950仲夏的马场町:吴石、朱枫的最后身影》(新浪历史,2015年4月10日公开报道);

当事人相关回忆:何遂晚年对家人的口述记录(收录于《福建近代名人回忆录》,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来源:娱乐小小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