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商打折到五折,实体店连七折都不敢出,可鹭江书店的老板还是把二手书标价10块——不是他不懂市场,是他知道,有人愿意为一本翻过三遍的《百年孤独》多花五分钟,蹲在角落里闻那股旧纸和阳光混在一起的味道。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连买本书都要“算账”了?
电商打折到五折,实体店连七折都不敢出,可鹭江书店的老板还是把二手书标价10块——不是他不懂市场,是他知道,有人愿意为一本翻过三遍的《百年孤独》多花五分钟,蹲在角落里闻那股旧纸和阳光混在一起的味道。
广州的唐宁书店更狠,不靠卖书赚钱,靠“找书”赚钱。
你手机一扫,AR导航直接带你穿过书海,精准停在那本被你刷了三遍的冷门诗集前。
系统还悄悄推你:“上次你看了村上春树,试试这本没火的日本散文。
”没人催你买,可你站那儿,半小时就花了三百。
我们总说书店是文化地标,可真当它快撑不下去时,才有人想起——原来我们不是不爱读书,是懒得在手机里翻来翻去,找一本真正能摸到的书。
政策来了,广州给坚持了五年的独立书店发补贴,最高五十万。
鹭江书店拿到了,但老板没用来装修,全买了新到的绝版旧书。
他说:“补贴是救命的,但书才是活命的。
”
没人再提“书店必须盈利”这种话了。
大家开始算另一笔账:你家楼下那家店关了,孩子放学后去哪儿坐?
周末陪父母逛哪儿?
半夜失眠,想找本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去哪儿?
数据不会骗人。
广州人去年平均去书店6.3次,比前年多了近一次。
不是因为书变好看了,是因为人变孤独了。
而那些还在撑的书店,早就不靠卖书活着了。
唐宁的直播,一场能有两千多人看,主播不是网红,是店员,边整理书架边聊加缪,没人喊“下单”,可弹幕全在问:“这本书还有吗?
”
库存压得人喘不过气,一本小说一年卖不到五本,利润3.2%,连房租都难cover。
可你走进去,收银台边摆着一盆绿萝,墙上贴着读者手写的便签:“谢谢你让我在这里读完《追忆似水年华》。
”
这不是情怀,是人和人之间,最后一点不讲价的温度。
我们以为书店是被时代淘汰的产物,其实,是我们在慢慢忘记,怎么安静地和一本书相处。
它不卖效率,不卖速度,它卖的是你愿意为一本没用的书,浪费的那三十分钟。
而那三十分钟,可能是你今天,唯一没被算法支配的时刻。
来源:儒雅叶子9mmr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