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父亲陪子徒步 1000 公里:一场跨越山河的父爱救赎,引多方争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2 05:59 1

摘要:“爸爸,我走不动了...” 湖南慈利的山路上,9 岁的小景抹着眼泪停下脚步,身后是已走过的十多公里山路,前方还有近千公里的征途。身旁的父亲余先生没有催促,只是默默递过水壶,轻声说:“咱们看看路边的小花,歇会儿再走。” 这一幕,是余先生为 ADHD 儿子策划的

“爸爸,我走不动了...” 湖南慈利的山路上,9 岁的小景抹着眼泪停下脚步,身后是已走过的十多公里山路,前方还有近千公里的征途。身旁的父亲余先生没有催促,只是默默递过水壶,轻声说:“咱们看看路边的小花,歇会儿再走。” 这一幕,是余先生为 ADHD 儿子策划的 “千里康复之旅” 中的寻常片段,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余先生的故事自带 “破防” 属性:他自己曾是

多动症患者,深知成长路上的困境。当 9 岁的儿子小景被确诊 ADHD 后,他毅然辞去深圳高薪工作,全职陪伴孩子康复。今年 9 月完成特训后,他带着小景和另外两名孩子、一位家长,开启了从湖南慈利到山东聊城的徒步之旅,全程约 1000 公里,预计 60 天走完。每天清晨出发,日落歇息,孩子们日均徒步 25 公里,余先生则开着车负责后勤,一路上,有小景因疲惫崩溃的哭声,也有偶遇松鼠、收到路人鼓励时的灿烂笑容。

这场特殊的徒步,让 “ADHD” 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很多人仍觉得 ADHD 孩子只是 “调皮捣蛋”,但事实并非如此 —— 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因大脑神经递质信号不足,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 ADHD 患病率约 6.26%,相当于每 15 个孩子里就有 1 个受此困扰。余先生的徒步计划,正是想通过这种 “接地气” 的方式,帮儿子走出困境。

不过,对于这场 “康复之旅”,各界看法却大相径庭。心理学界普遍认可其价值:中等强度的徒步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提升专注力,效果还能持续一节课的时间。而且徒步中要和同伴协作、克服困难,能帮孩子培养毅力和社交能力,这些都是传统课堂难以教给 ADHD 孩子的。

但医学界却敲响警钟。专家指出,非药物干预虽对轻中度 ADHD 孩子有效,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研究表明,药物能让孩子课堂专注时间提升 14%,作业完成量增加 15%,中重度患者更是离不开药物。单一的徒步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若家长因此擅自停药,反而会耽误治疗。

教育界则看到了新可能。余先生不急于让孩子学课本知识,而是等他适应徒步节奏再慢慢引导,这种体验式教育,比枯燥的灌输更对 ADHD 孩子的 “胃口”,也为特殊儿童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其实,这场徒步争议的核心,是 ADHD 干预的 “科学与否”。家长们首先要做的,是带孩子找专业医生诊断,再制定 “药物 + 行为干预 + 运动” 的综合方案。运动可以作为辅助,比如每天 40 分钟跑步、每周打两次篮球,但绝不能替代药物。同时,社会也该少点对 ADHD 孩子的偏见,别再用 “熊孩子” 标签贴他们;学校也该探索更灵活的教育方式,让这些特殊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如今,小景和父亲已走到湖北当阳,这段旅程还在继续。余先生这份父爱让人动容。但更重要的是,这场 “千里徒步” 能让更多人科学认识 ADHD,未来能有更多包容与支持,让 ADHD 孩子不用再 “独自奔跑”。毕竟,每个孩子都该被温柔以待,而科学的爱,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救赎”。

来源:薄荷不正经运营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