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50元一条的马面裙写着“绫罗绸缎”,标签却是100%聚酯纤维,网友炸了,说这是“割韭菜”
1850元一条的马面裙写着“绫罗绸缎”,标签却是100%聚酯纤维,网友炸了,说这是“割韭菜”
重启汉服店、上新“一人一版”的定制马面裙,本来是件喜事
很多人一看文案里的“绫罗绸缎”“花罗”,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细腻的真丝光泽
可点进详情页,主面料写得明明白白是聚酯纤维
有人准备下单的手顿了下,有人觉得被话术牵着走,有人则淡定地说,这价格贵在定制和工艺,不在那块料上
争议的关键不在贵,而在说清楚
说清楚这件事,徐娇在10月12日的直播里试图给出答案
她拿起样衣,指着布面解释
她说,罗是织法,不是料子
这次用的是特别定制的罗组织,国外不少大牌也在用;
并强调为了美感和高级感,采用了暗缝翘边、拱针等工序,纽扣是纯铜打底镀真金的小批量定制
镜头前她说得认真,弹幕里一半叫好、一半问号,这场直播更像是一堂工艺公开课
用现代材料复现传统织造,并非原罪
业内不少师傅早就把古老纹样、组织结构迁到新材料上,成本可控,打理更轻松,穿着也抗皱耐磨
但把“绫罗绸缎”并列写在宣传里,普通消费者自然会联想到真丝质地
这不是挑字眼,是信息的“锚点效应”
你先放了个锚,消费者就会沿着那个想象走下去
站在买家的角度,价格也并非没有参考
店里同时挂着同款通用尺码非定制版,标价580元,折后522元,离日常市场预期更近
定制“一人一版”为什么要贵上千?
有人列出账本:打版时间、沟通成本、返工风险、工序堆料,这都是钱
也有人反驳:即便如此,文案也该把“贵在何处”写透,别让大家去猜
这场争议不是孤例
沪上消保部门此前测评也敲过警钟,丝绸网购乱象不止一次
2025年8月,上海市消保委抽测50款号称“100%桑蚕丝”的服装,竟发现有一款压根没有真丝成分,还有几款标注克重与实测不符,尺寸稳定性也有人栽跟头
你看,问题不是出在“真丝该不该贵”,而是“说的是不是实话”
当信任折了角,哪怕只是词不达意,也会被放大
平台上的对比新闻,更能让人绷紧神经
拼多多上有消费者买到标称“面料成分为棉”的棉服,水洗标却写着100%聚酯纤维;
抖音上有商家把639元T恤宣称“100%桑蚕丝”,测起来却是聚酯、锦纶、氨纶的混纺,真丝为零
结果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大家对“料子没说清”的警惕,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回到“罗”
权威学者的观点很关键——罗是组织结构,材料可以变化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也曾解释过,古代多用丝来织罗,如今加入其他材料是正常的工艺选择
这句话给了工艺创新一个台阶,但也把标准摆在那儿:既然工艺与材料是两条线,就该把两条线都交代干净
市场不小了,试错成本也更高
汉服市场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扩张,信任越值钱
据2025年9月发布的数据,市场规模预计今年可到500亿元
用户越来越懂行,愿意为文化与技艺买单,也更不愿意为词藻和误解埋单
消费者不是怕贵,是怕糊涂
当他们把钱交给你,想要的不是一场猜谜,而是确定感
再说回时间线
10月12日,徐娇直播回应;
10月13日,评论场还在吵:有人被工艺打动,也有人坚持“宣传容易让人误会”
截至10月13日,争议仍未平息,也没有进一步官方处理
这意味着话题还会继续发酵,而能让它降温的,恐怕不是一段情真意切的直播,而是一张“信息更清晰的详情页”
业内提醒,品牌该把工艺与材质分层标注,别让词藻跑在事实前面
比如,把“绫罗绸缎之‘罗’指织法,主面料为聚酯纤维”写在最显眼的位置;
把“暗缝翘边、拱针、纯铜打底镀真金扣”等工序拆出来,告诉人们每一处工艺的难点与成本
这样一来,用户看见的是“钱花在哪”,而不是被“诗意”带偏
做品牌,最难的是把情怀落在秤上
传统工艺的美,不能只停在话头里,也不该让人觉得是在玩文字游戏
我理解把古老织造拉回日常的热情,也理解消费者看到“绫罗绸缎”时的本能联想
两边其实没那么对立,一边是匠心,一边是知情权
一句话,卖工艺可以,别让文案像迷雾
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次当作一次“梳理词义”的公共课
品牌们,请把“织法、材料、工序、服务”四件事分开讲清楚;
消费者,也不妨在“传统”“高端”这些字眼前多看一眼成分和做工
真正的好东西,不怕被看清,只怕被误会
来源:胖妞娱乐圈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