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人物】退休检察官的笛声:把法律谱成曲,唱给草原的孩子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23:24 1

摘要:"如果可以,我愿守候父母身边,愿自由与我共舞。如果可以,愿这是噩梦一场,梦醒了,我愿以法之名,学成何为正义。"

"如果可以,我愿守候父母身边,愿自由与我共舞。如果可以,愿这是噩梦一场,梦醒了,我愿以法之名,学成何为正义。"

法制歌曲《如果可以》。

金秋九月,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校园里,66岁的蒋仕祥吹奏着竹笛,孩子们清澈的歌声在草原上空回荡。这位来自贵州威宁的退休检察官,用一场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奔赴,完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音乐课。

检察官化身音乐老师:笛声中的普法启蒙

时针回拨到2013年。时任威宁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蒋仕祥在威宁自治县龙场镇河块村驻村时,发现河块小学的孩子们从未上过音乐课。

"让我来试试!"热爱音乐的蒋仕祥拿起陪伴自己的竹笛和二胡,当起了义务音乐老师。悠扬的乐声很快吸引了孩子们,但当他试图讲解法律知识时,孩子们又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蒋仕祥当年用笛子“普法”。

"既然孩子们不爱听枯燥的法条,那就让法条自己‘唱出来!"这个灵光一闪的创意,得到了检察院的重视。检察院专门研讨方案,"法制音乐课"这个创新项目应运而生。

试点到品牌:竹笛+二胡的普法路

在河块小学试点期间,蒋仕祥摸索出了以案释法+歌曲教学”的独特模式。他用典型案例引出法律知识,再用笛声和二胡教会孩子们演唱法制歌曲,让孩子们在优美旋律中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拉二胡上法制课。

效果出乎意料——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歌曲,更主动要求学习新的法律条文。“蒋老师,能把《未成年人保护法》也编成歌吗?”孩子们的热情让蒋仕祥看到了希望。

2018年,检察院成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团队。2022年,更是成立了“法制音乐课”工作室,返聘已退休的蒋仕祥,带领年轻检察官继续深耕这一创新项目。

工作室根据真实案例创作了《如果可以》《梦醒》等原创法制歌曲。“简单明了的歌词,将涉罪未成年人犯罪后追悔莫及的心理直观地展现出来。”蒋仕祥说,“孩子们通过这些歌曲,能够直观感受到违法犯罪的后果。”

贵州到内蒙古:跨越千里的法制共鸣

十年的坚守,让“法制音乐课”从威宁的山村小学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今年9月中旬,作为威宁自治县人民检察院与乌拉特中旗人民检察院“结对共建”的重要活动,蒋仕祥带着他的笛子和二胡,将法制音乐课带到了乌拉特草原。

威宁法制音乐的旋律飘到乌拉特中旗。

课堂上,这位退休检察官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对小学生,通过生动案例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对初中生,则深入解读法律条文,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蒋爷爷,您的笛声真好听,我都把法律条文记住啦!”乌拉特中旗第三完全小学的学生兴奋地说。

更让人感动的是,蒋仕祥还细心地将蒙古族音乐元素融入教学中,用文化的亲和力拉近了与草原孩子们的距离。

一个人到一群人:法制音符的回响

如今,法制音乐课已走过三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法制+感恩”模式,到创作原创法制歌曲,再到通过“青蓝工程”培训音乐教师,将模式拓展为快板书、情景剧等多种形式。

威宁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未成年检察部的检察官们都已成为法制音乐课的教师,他们根据学校安排和办案需要开展普法宣传,实现了办案与预防的良性循环。

“法治宣传能从源头上预防犯罪,这与办案是相辅相成的。”蒋仕祥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如今,这位66岁的老人依然奔波在普法路上。从威严的副检察长到亲切的"蒋爷爷",从司法办案到艺术普法,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份守护下一代成长的初心。

蒋仕祥依然奔波在普法一线。

他说:“当你看到孩子们因为一段旋律而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时,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笛声悠扬,法制的种子正随着音符,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华

编辑 刘思博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