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脑屏亮着,光标就停在最后一句话的那个小点上。他朋友说,出事前那天,53岁的老罗还在台里忙着录中秋特别节目,收工了照旧买了份路边摊的臭豆腐填饱肚子。
长沙阳明山殡仪馆里堆满了听众送来的白菊花,老同事启华拿着话筒,话还没说出口,嗓子眼儿就堵住了好几次。
他在追悼会上摆弄着那张旧工作证,轻声念叨,说往后值夜班,再也没人给他带那碗热乎乎的米粉当宵夜了。
罗刚是在自己书房走的,急救的记录上说,发现他的时候,他倒在地上,手里还捏着份新节目的稿子。
电脑屏亮着,光标就停在最后一句话的那个小点上。他朋友说,出事前那天,53岁的老罗还在台里忙着录中秋特别节目,收工了照旧买了份路边摊的臭豆腐填饱肚子。
罗刚做节目的时候,发生过一件大事情。那些年,在夜里守着那个半导体匣子听广播的年轻人都记得。
那是两千年初夏一个闷热的半夜,节目里突然打进一个电话,装成日本学生,嘴里蹦出的中国话听着就别扭,话里话外还在贬损中国年轻人。
当时是直播,罗刚没有立刻掐断,反而绷着劲儿,用特别冷静的口气,一句一句顶回去,还考对方历史知识。
那个晚上,好几所大学宿舍楼里叮当响,东西砸了不少。电台连着好几晚啥也不放了,就反反复复播那几首热血沸腾的歌。
这事闹得很大,《星空下的守望者》这个深夜节目一下子火遍全城,收听率噌地顶到了37.8%,那年头真是破了纪录。
那个混乱夜晚的片段,成了罗刚干这行抹不掉的故事,也成了那批年轻人躁动青春的集体回忆。
有个叫张建军的老听众,听见消息就翻箱倒柜找东西。他摸出几盘旧磁带来,塑料壳都磨花了,盒子里还夹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个电话号码,那是当年他记下的热线号。
他说,98年发大水那会儿,洪水哗哗地涨,他就被困在湘江边上的大堤上,又冷又怕。就是靠收音机里罗刚在那说着话,才熬过了等救援的那七八个小时。
现在,他那修车铺的小阁楼上,那台老掉牙的录音机还能发出沙沙的杂音,可午夜那个熟悉的频道,再也等不来那个熟悉的开场白了。
还有个听众想起来就说,那阵子自己也是热血青年,穿着印了“保钓”字样的红白衣服在校园里走,走得理直气壮,感觉整所学校都在看他。
那段日子,回不去了,罗刚的声音就在那时候陪着他们,帮他们搞明白自己是谁,该干点啥。
中南大学心内科王建军主任,翻着罗刚的病历本,眉头皱得老紧。他说,三年前体检那会儿,报告就写得清清楚楚,冠状动脉堵了快有40%了。
但病人呢,总是说等忙过这阵、忙过那阵就去住院,好好看看。谁想得到,这阵子是永远忙不完的。
有统计资料显示,做媒体这一行,尤其是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出心梗的几率,比普通办公室里的人要高出七成都不止。
为什么呢,就是这日子过得太拧巴,白天黑夜颠三倒四,年纪明明不大,那颗心却早就被催着老了十来岁。
老张把磨损的磁带收好,手指在那旧收录机上停了一下。罗刚不光在电台里陪着大家聊天,还动笔写过书,跟读者在纸上谈心。
知道他走的消息后,有位以前一起念大学的同学立马翻开了自家的书柜。从里面一下扒拉出三本,看那封面就知道是罗刚写的。
一本叫《星空下的守望者(里面聊了“性”、眼泪还有那红色旗帜)》,一本《角落里的阳光》,还有一本题目挺直接《小心!男人就这样骗你 24式女子防心术 掀翻把妹达人》。
这位同学还记得,当年他家岳母大人帮忙照看孩子,闲着就把《星空下的守望者》给读了,老人家看完直点头,说写得真好,讲理。写书,也是罗刚跟这个世界沟通的一条路。
所以你看,抽烟喝酒是痛快,躺着熬夜追剧也舒服,胡吃海塞解压,心里老是绷着根弦也好,懒得动窝也罢,这些日子过得没章法的事情,其实都在暗暗地磨损身体。
里头各种环节开始出岔子,弄不好血管壁就受伤了,脏东西沉积堵塞,最后路不通了。高血压的人,撞上冠心病的风险能翻三四番,高血脂、高血糖那也是血管的催老剂,让动脉变硬变脆,出问题的概率大得多。
像罗刚他们这些媒体人,工作作息本就乱套,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简直是雪上加霜。心脏要是亮起红灯,需要注意了,可别不当回事。
有时候是胸口像被压了块大石头,闷着疼,缓不过劲来,要不就是一阵一阵的痛,来来回回地折腾。出虚汗、想吐、犯恶心、胃里也跟着闹腾,别光顾着找肠胃毛病。
或者眼前一黑像断电,甚至晕过去几秒,特别是有过心脏病前科的,更得赶紧奔医院。
日子过得稍微规律点,酒少沾,烟戒掉最干脆。觉得心口不对劲,别犹豫,该跑医院就跑去医院查个明白。
悼念的文章后面,有人留了句话:那个看星星的人,这回真去看星星了。
那个在漆黑半夜里,用电波暖过无数孤单心灵的人,如今成了天上别人抬眼才能看见的光。
收音机的响声越来越小,慢慢听不见了,可那些顺着电波传出来的温度,好像还在好多人的耳朵边和心坎上,没散干净。
来源: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