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10月13日下午5点45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这一殊荣授予了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并非资本积累,而是知识的增长与创新的火花。
北京时间10月13日下午5点45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这一殊荣授予了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其中,莫基尔因发现“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 获得一半奖金;阿吉翁和豪伊特因提出“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共享另一半奖金。
01 奖项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专注于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学者。
美籍以色列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法国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和加拿大经济学家彼得·豪伊特共同分享了这一荣誉。
三位获奖者将共同分享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826万元)的奖金。
根据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说明,莫基尔获得一半奖金,阿吉翁和豪伊特共同分享另一半奖金。
奖项肯定了他们各自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为理解现代经济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
乔尔·莫基尔现任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专攻欧洲经济史,尤其是1750-1914年的技术变革与知识积累。
他通过历史文献揭示了持续增长成为新常态的根源。
莫基尔论证道,创新要在自我驱动的进程中层出不穷,我们不仅需要知晓事物如何运作,更需掌握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他提出,“有用知识”包括两部分:一是“命题知识”,即对自然界规律的系统描述;二是“规范性知识”,如操作指南、图纸或配方等实践性说明。
莫基尔强调社会开放包容新思想、接纳变革的重要性。他的研究发现,工业革命前,后者往往缺失,导致新发现与发明难以形成累积效应。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分别来自法兰西公学院和布朗大学,他们共同构建了 “创造性破坏”的数学模型,解释了创新如何通过竞争驱动增长。
在1992年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提出:当更优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企业将遭受损失。
创新代表着新事物,因而具有创造性;但它也具有破坏性,因为技术过时的企业将被淘汰。
他们的模型揭示,研发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强大力量。根据市场环境与时间周期等因素,研发补贴的需求程度可能产生显著差异。
03 现实意义诺贝尔奖委员会指出,获奖者们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持续增长并非理所当然。
纵观人类历史,经济停滞而非增长才是常态。
“他们的研究表明,我们必须警惕并抵御威胁持续增长的因素。”这些威胁可能包括:少数企业垄断市场、学术自由受限、知识传播停留在区域层面,以及潜在弱势群体的阻挠。
研究报告强调,如果对这些威胁置若罔闻,曾为我们带来持续增长的“创造性破坏”引擎恐将停摆——届时我们将不得不重新适应停滞状态。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对高考志愿选择和职业规划有着深刻的启示。
创新驱动型经济更加重视知识积累与创造性思维。莫基尔的研究表明,现代经济增长依赖于“命题知识”和“规范性知识”的协同发展。
这意味着,未来有前景的职业和专业将集中在能够结合理论理解和实践应用的领域。
阿吉翁和豪伊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提醒我们,职业生涯选择需考虑行业的创新活力。
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能够适应“创造性破坏”过程的专业更具长期发展潜力。
研究也表明,保持竞争与创新激励之间的平衡对个人发展同样重要——适度的竞争可以激发创造力,但过度竞争可能抑制长期投入。
05 近年获奖回顾回顾近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贡献,可以看出经济学研究热点的演变:
2024年,奖项授予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A·罗宾逊,表彰他们 “对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如何影响繁荣的研究”。
2023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因 “推进了我们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理解” 而获奖。
2022年,本·伯南克、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维格因 “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获奖。
2021年,戴维·卡德、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因在劳动经济学实证方法和因果关系分析方法论的贡献获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唯一一个不是根据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愿设立的奖项。
它由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设立,全称为“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1969年首次颁发至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共颁发了56次,共有96名获奖者,其中仅3位女性。
最年轻的获奖者是2019年的埃丝特·迪弗洛,时年46岁;最年长的获奖者是2007年的莱昂尼德·赫维奇,时年90岁。
创新永不眠。三位获奖者向我们揭示:经济增长绝非自然状态,而是知识积累与制度构建的成果。
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理解创造性破坏的规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你认为自己的专业或职业如何适应“创造性破坏”的浪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来源:志愿课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