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学校,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却在时代浪潮中悄然谢幕;有些教育,本应是稳态的成长港湾,却因人口变迁骤然改道;有些坚守,跨越了一甲子的时光,却抵不过生源减少的现实;有些调整,是资源优化的必然,却也牵动着无数家庭的情感。辽宁营口鲅鱼圈区的神井子小学,这所扎根6
有些学校,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却在时代浪潮中悄然谢幕;有些教育,本应是稳态的成长港湾,却因人口变迁骤然改道;有些坚守,跨越了一甲子的时光,却抵不过生源减少的现实;有些调整,是资源优化的必然,却也牵动着无数家庭的情感。辽宁营口鲅鱼圈区的神井子小学,这所扎根60年的老校,就在2025年秋季开学仅1个多月后突然关了门,把“教育资源调整”这个宏大命题,变成了当地家长和校友们眼前的真切悲欢。
月余关停的老校:60年光阴的“突然告别”
1964年创办的神井子小学,在鲅鱼圈一待就是60年。爷爷在这读过书,爸爸在这打过闹,轮到孙辈入学,学校却突然“落幕”了。2025年9月1日开学时,校园里还满是孩子的笑闹声,才过了一个多月,校门就紧紧关闭,只剩那块金属校牌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像在讲一段没讲完的老故事。有当地网友吐槽,这学校过去多风光啊,如今说黄就黄,跟热播剧突然烂尾似的,让人猝不及防。
更“扎心”的是,这学校硬件真不差:近2万平米的占地面积,教学楼宽敞明亮,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一应俱全,按设计能装下18个班的孩子。2025年8月还在正常招生,家长们开开心心给孩子报了名,谁能想到一个多月后,学校就“易主”了?这种变化,别说孩子懵,家长都得愣半天:“我孩子的新书包还没背旧呢,学校咋就没了?”
生源锐减的背后:人口变化下的教育棋局
学校为啥说关就关?教育局的解释很直白:孩子少了。这不是神井子小学一家的烦恼,而是不少地方教育的“通病”。出生率一下降,“学生不够学校凑”的情况就多了。公立学校要是生源不足,就像大锅里只煮一碗饭,既浪费又煮不香。
所以神井子小学和淮河路小学合并,在教育局眼里是“优化资源”的妙招——集中资源办大事,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也不浪费。可道理归道理,感情上的坎儿不好迈。就像你家附近开了几十年的老店,突然说关就关,哪怕新店东西更全,老顾客也得怀念好一阵子。
资源整合的阵痛:学生、家长与记忆的三重考量
学校合并了,孩子去哪了?淮河路小学说:“100多个孩子都过来了,10月9日就正式上课了。”为了让孩子适应,学校也没少下功夫:按年级、学业水平分班,避免孩子“扎堆”;老师提前摸清神井子小学的教学进度,调整课程;还安排人带新同学熟悉校园,鼓励老同学和新同学玩。从反馈看,孩子适应得还不错,有家长说孩子回家念叨新学校的朋友,还有孩子觉得新学校操场大、功能室多,玩得可开心了。
但“阵痛”还是有的。对校友来说,母校关了,关的是一段青春记忆——就像童年常爬的那棵老树被砍了,新树再茂盛,也找不回当初爬树的快乐。对家长来说,接送路线变了,孩子的朋友圈换了,都得慢慢适应。教育资源调整,从来不是“学校搬家”那么简单,它牵动的是无数人的生活轨迹。
以变求优的未来:教育调整中的温度与尺度
神井子小学的故事,是“变”与“不变”的较量。“变”的是教育布局,是跟着人口变化走的必然;“不变”的是教育初心,是对每个孩子的负责,是对每个家庭情感的尊重。鲅鱼圈教育局也说了,未来会盯着孩子的数量和分布,“合理布局学校”,还会加强和家长、学校的沟通。
这告诉我们,教育资源调整可以很“硬核”,但得有“软温度”。就像给花浇水,不能光看浇了多少,还得看花儿渴不渴。学校可以合并,可那些在操场奔跑的童年、在教室诵读的时光,是一代人回不去的梦;人口的钟摆往哪摆,教育的罗盘就往哪指,但罗盘上得有“以人为本”的刻度。
神井子小学的校门是关了,但它留下的思考还在。教育资源优化不是简单的加减,而是关乎孩子成长的乘法题——既要算清资源的账,更要答好育人的卷。只有这样,未来的教育调整,才能让“变”的是布局,“不变”的是温度。
来源:新柔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