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妊娠期肺栓塞的诊断:风险评估、影像学检查的选择与母胎安全管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22:24 1

摘要:肺栓塞(PE)是高收入国家妊娠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产妇死亡常归因于诊断延迟与检查不足。妊娠期PE的诊断颇具挑战——其早期症状(如呼吸困难、窦性心动过速、下肢水肿)与孕期生理变化高度重叠,易被忽视或误判。因此,通过规范的诊断流程快速排除疑似PE,对改善母婴

导语

肺栓塞(PE)是高收入国家妊娠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产妇死亡常归因于诊断延迟与检查不足。妊娠期PE的诊断颇具挑战——其早期症状(如呼吸困难、窦性心动过速、下肢水肿)与孕期生理变化高度重叠,易被忽视或误判。因此,通过规范的诊断流程快速排除疑似PE,对改善母婴结局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与指南,系统梳理妊娠期PE的风险评估工具、诊断影像学技术、母胎安全考量及临床咨询要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预测试概率评估:风险评分与D-二聚体的协同应用

妊娠期PE的诊断第一步是通过风险评估工具结合D-二聚体检测,减少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目前核心研究集中于修订版日内瓦评分与妊娠适配型YEARS算法,两者均通过前瞻性队列验证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另有研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补充。

关键验证研究对比

➤CT-PE研究

该研究纳入395例疑似PE的孕妇,采用“修订版日内瓦评分+D-二聚体+下肢压迫超声(CUS)+CT肺动脉造影(CTPA)”的流程:低/中预测试概率且D-二聚体<500μg/L者排除PE;高预测试概率或D-二聚体≥500μg/L者先做双侧下肢CUS,无深静脉血栓(DVT)则行CTPA。结果显示,3个月随访期内无VTE(静脉血栓栓塞症)或死亡事件(0.0%;95%CI 0.0%-1.1%),11.6%的患者避免了胸部影像学检查。但该研究存在局限:D-二聚体单一阈值(500μg/L)未考虑孕期动态变化(D-二聚体随孕周升高、分娩前达峰),且修订版日内瓦评分中的部分指标(如年龄>65岁、恶性肿瘤)对孕妇适用性低。后续基于该研究开发的“妊娠适配型日内瓦评分”剔除了孕期不相关指标,曲线下面积(0.795)优于原版(0.684),但仍需前瞻性验证。

➤ARTEMIS研究

纳入498例孕妇的ARTEMIS研究,采用“妊娠适配型YEARS算法”——评估3项YEARS标准(DVT临床体征、咯血、PE为最可能诊断),结合D-二聚体分层阈值:无YEARS标准且D-二聚体<1000μg/L,或≥1项YEARS标准且D-二聚体<500μg/L,即可排除PE;有DVT症状者先做CUS,无法排除PE者行CTPA。结果显示,3个月随访仅1例腘静脉DVT(校正OR=0.21;95%CI 0.04-1.2),39%(95%CI 35-44)的患者避免了CTPA,且算法在孕早期效率最高、孕晚期最低。该算法还通过CT-PE妊娠研究数据外验证:回顾性分析371例患者,21%可避免影像学且无PE漏诊(失败率0/77;95%CI 0.0%-3.9%),支持其临床应用价值。

➤DiPEP研究的二次分析

DiPEP研究为混合前瞻性-回顾性队列,纳入324例疑似PE及198例确诊PE的孕妇/产后女性,初始研究显示临床特征、决策规则与D-二聚体联合应用的诊断准确性不足。2019年二次分析(219例前瞻性疑似PE孕妇)进一步评估两种规则:修订版日内瓦评分正确排除46/219例,但误漏3/12例确诊PE(敏感性75.0%;95%CI 42.8-93.3,特异性20.8%;95%CI 15.6-27.1);妊娠适配型YEARS算法正确排除96/219例,但误漏5/12例确诊PE(敏感性58.3%;95%CI 28.6-83.5,特异性44.0%;95%CI 37.1-51.0)。该分析受限于方法学问题(前瞻性+回顾性数据混合、D-二聚体检测方法不一、采样前抗凝)与样本量小,其“不推荐妊娠适配型决策规则”的结论需谨慎解读。

D-二聚体的整体安全性

2021年一项纳入CT-PE与ARTEMIS研究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证实,D-二聚体可安全排除低/中预测试概率孕妇的VTE:合并敏感性99.5%(95%CI 95.0-100.0;I²=0%),阴性预测值100%(95%CI 99.19-100.0;I²=0%),D-二聚体阴性且未治疗者3个月血栓事件率仅0.32%(1/312;95%CI 0.06-1.83)。综上,修订版日内瓦评分与妊娠适配型YEARS算法在孕早中期安全性明确,后者因更贴合孕期特点且经外验证,临床应用优先级更高。

诊断影像学:CTPA与V/Q扫描的权衡

CT肺动脉造影(CTPA)与通气灌注扫描(V/Q扫描)是妊娠期PE的核心影像学手段,两者安全性与有效性相当,但适用场景因设备条件、胸片(CXR)结果及患者基础情况而异。

两种影像学的性能对比

核心指标一致性

2019年meta分析纳入1270例接受V/Q扫描与837例接受CTPA的孕妇,结果显示:V/Q扫描假阴性率0.0%(校正OR=0;95%CI 0-0.4;I²=0%),3个月随访无PE/DVT确诊;CTPA假阴性率0.0%(校正OR=0.0;95%CI 0.0-0.16;I²=5.7%),仅3例CTPA正常者后续诊断非致命性PE。两者非诊断性检查比例相近:V/Q扫描14%(95%CI 10-18;I²=90.3%),CTPA12%(95%CI 6-17;I²=93.86%),且绝对数量均较低,与2017年Cochrane综述结论一致——两种方法均适用于妊娠期PE排除。

各自优势与局限

➤ CTPA :优势在于可识别 PE 之外的替代诊断(如肺实质病变、主动脉夹层、轻微感染),能评估血栓负荷与解剖结构以指导经皮介入治疗,且医院普及率高、急诊场景下结果获取迅速。局限是孕期血容量增加可能导致血管强化不佳,增加非诊断性检查比例;需使用碘造影剂,对肾功能不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30mL/min/1.73m² )或中重度碘过敏者相对禁忌。

➤V/Q扫描:核心优势是无需碘造影剂,适用于上述CTPA禁忌人群;但无法评估血栓负荷,且对替代诊断的识别能力弱于CTPA。

影像学优化策略

➤CTPA改良

前瞻性OPTICA研究验证了妊娠优化低剂量CTPA协议的安全性:采用128层迭代重建CT系统,60mL350mg/mL碘造影剂(4mL/s推注),胎儿吸收剂量0.1±0.2mGy,CTPA阴性预测值100%(校正OR=0.0;单侧95%CI 0.0-2.66),仅3%检查非诊断性、5%因肥胖或瓦氏动作问题需重复。进一步优化措施包括:将造影剂流速提升至6mL/s、剂量增加25%(使用370mg/mL造影剂),指导患者浅呼吸并避免瓦氏动作,以增强肺动脉显影、减少下腔静脉未显影血液导致的造影中断;结合患者体型调整技术参数(如管电流调制、动态准直),降低辐射暴露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CXR指导影像学选择

所有疑似PE孕妇均应先做CXR,以辅助选择影像学方法:5年回顾性研究(304例孕妇/产后女性)显示,CXR异常者中,CTPA非诊断性结果比例(调整OR=0.4;95%CI 0.2-0.8;P<0.01)显著低于V/Q扫描,故优先选择CTPA;CXR正常者更适合V/Q扫描,可减少不必要的碘造影剂暴露。

下肢超声(CUS)的作用与局限性

CUS可作为疑似PE且伴DVT症状(如下肢肿胀、疼痛)孕妇的前置检查,若检出DVT可确诊VTE并启动治疗,无需进一步胸部成像。但2023年系统综述与个体患者数据meta分析指出,无症状孕妇的CUS诊断效益低,可能导致可避免的诊断延迟;且CUS对髂静脉DVT的检出能力在孕期受限,即使CUS阴性,若预测试概率高,仍需优先进行胸部成像,必要时启动经验性抗凝。

母胎安全:辐射与碘造影剂的风险管控

辐射暴露安全阈值

胎儿辐射暴露<50mGy时风险可忽略,而妊娠期PE诊断影像学的辐射剂量远低于该阈值:

➤母体有效剂量:CTPA相关研究显示,Tromeur等(2019)报道0.23-9.7mSv,Tester等(2023)为4.7±2.9mSv,Gillespie等(2024)优化后降至1.4±0.9mSv;V/Q扫描剂量更低,Tromeur等(2019)为0.9-5.85mSv,Tester等(2023)为1.7±0.8mSv,均低于日常背景辐射(年暴露约2.4mSv)。

➤胎儿/子宫吸收剂量:CTPA相关剂量为0.002-0.51mGy(Tromeur等,2019)、0.1±0.2mGy(Gillespie等,2024);V/Q扫描为0.2-0.7mGy(Tromeur等,2019),均远低于10mGy的安全阈值。

虽CTPA的母体乳腺辐射暴露高于V/Q扫描,但人群队列研究显示,孕期/产后接受两种检查的女性,早期乳腺癌风险与普通人群无差异(随访期较短可能影响长期风险评估,但现有数据支持安全性)。此外,辐射防护措施需调整:屏蔽不再推荐,因可能干扰图像质量导致重复检查,2024年体模研究甚至提示屏蔽可能增加胎儿辐射暴露(尤其使用旧型扫描仪时)。

碘造影剂的胎儿安全性

既往担忧CTPA中的碘造影剂导致新生儿甲减(游离碘进入胎儿循环与羊水),但临床研究证实风险极低:151例孕期暴露于CTPA的新生儿中,无1例出现甲减(促甲状腺激素>15U/mL;95%CI 0.0-2.5);另一项纳入343例的研究仅1例新生儿促甲状腺激素短暂升高,6天内恢复正常,无异常T4或甲减。因此,胎儿暴露于碘造影剂不再被视为新生儿甲状腺疾病的风险因素。

临床咨询:缓解孕妇焦虑,减少诊断延迟

妊娠期疑似PE孕妇常因担忧胎儿健康产生显著心理压力,约1/5患者拒绝诊断影像学检查(急诊科等非产科场景拒绝率更高),直接导致诊断延迟。有效咨询需包含三方面核心内容:

➤用通俗语言解释辐射剂量(如“单次CTPA胎儿辐射暴露仅为安全阈值的1%”),对比日常辐射暴露(如“相当于1-2次跨洋飞行的背景辐射”),避免模糊表述;

➤强调PE漏诊的致命风险,以及早期诊断对减少抗凝过度(避免出血、影响神经轴镇痛)的意义;

➤根据孕妇认知水平调整内容,使用可视化工具(如剂量对比图表),并预留提问时间。

目前研究者正通过混合协同设计法,结合包容性设计与信息设计原则,开发针对妊娠期PE影像学检查的沟通支持工具,以提升不同医疗场景下的咨询质量。

当前指南推荐与实践建议

目前多个国际组织(如ATS-STR、SOGC、ACOG、ESC)发布的妊娠期PE诊断指南存在共识与差异(表):

➤共识点:CTPA与V/Q扫描均被视为孕期安全影像学手段;优先根据设备可用性、本地expertise选择检查,避免诊断延迟;CXR结果可指导影像学选择(异常选CTPA,正常选V/Q)。

➤差异点:多数指南(如ATS-STR、SOGC)因ARTEMIS研究前的数据,不推荐单独使用D-二聚体或风险评分;但ESC在ARTEMIS研究后推荐D-二聚体纳入风险评估策略,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产科医学会(SOMANZ)仍维持原立场。

临床实践中,建议采用“风险评分+D-二聚体”先分层:低/中风险且D-二聚体阴性者排除PE;高风险或D-二聚体阳性者,结合CXR选择CTPA或V/Q扫描;伴DVT症状者先做CUS。对不稳定孕妇或检查无法即时获取时,可考虑经验性抗凝,但需平衡出血风险。

总结

妊娠期PE的诊断需以“风险分层为基础、影像学为核心、安全为前提”:修订版日内瓦评分与妊娠适配型YEARS算法可避免11%-39%的不必要影像学检查,后者因孕期适配性更优而优先;CTPA与V/Q扫描安全性相当,选择需结合CXR结果、设备条件及患者禁忌;母胎辐射与碘造影剂风险可控,无需过度担忧;有效咨询是减少检查拒绝、避免诊断延迟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研究风险评估工具的实施障碍,完善沟通支持资源,以推动指南向临床实践转化。

参考文献:Hammache M, Simard C, Hamel S, Ouellet S, Jolicoeur G, Wou K, Sellen K, El-Jalbout R, Potts J, Bourjeily G, Koolian M, Tagalakis V, Skeith L, Le Gal G, Malhamé I. Diagnosing Pulmonary Embolism During Pregnancy. Chest. 2025 Oct;168(4):1007-1017.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