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7月,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在山东青岛启动,活动以“惠老助老、品质生活”为主题,支持各地引导养老服务和老年产品用品企业利用直播带货、达人探店等方式灵活营销,鼓励打造中老年专属直播间,为银发经济注入活力。
今年7月,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在山东青岛启动,活动以“惠老助老、品质生活”为主题,支持各地引导养老服务和老年产品用品企业利用直播带货、达人探店等方式灵活营销,鼓励打造中老年专属直播间,为银发经济注入活力。
政策指向的背后是银发经济的无限潜力。当前,我国50岁以上网民超3亿,60岁以上人群线上支付率达75.4%,年消费能力破7万亿元,网络为老年人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尤其是直播带货凭借其直观、生动的展示形式和极具诱导性的销售话术,迅速吸引了大量老年人的目光。然而,由于老年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虚假宣传的蛊惑,再加上部分直播平台和商家缺乏自律,利用灰色地带牟取暴利,种种因素的交织,导致老年人在直播购物中频频“踩坑”。
直播间的“剧本杀”: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在网友“水晶”的记忆里,父亲的变化是从两年多前开始的:“每天中午和晚上的饭点,我爸就准时守在手机前,吃饭的心思都没有了,一心只顾着跟直播间里的主播‘过剧情’。” 在那些精心编排的家庭伦理剧里,“某某老板找了‘小三’,被原配发现,原配便低价售卖产品来惩罚老板”“一家兄弟姐妹从小被爸爸卖了,现在通过直播带货挣钱寻亲”等诸如此类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老人们投入情感。主播一声声“叔叔”“阿姨”“感谢支持”让老人们发自内心地甘愿为其下单。“我爸天天听直播间里面的故事,跟着了魔一样,在家听、走路听,连打麻将都听。人家卖什么他就买什么,在直播间都花了几万块钱了。”“水晶”在社交平台上无奈地写道。
这种“剧情式直播”正在成为收割老年群体的新套路。观察发现,这类账号的运作模式极具代表性:先用婆媳矛盾、遗产争夺等老年人感兴趣的剧情建立情感联结,再将高价商品植入剧情,用“支持好人”“对抗坏人”等话术,树立一个“正义使者”的人设来刺激消费。更隐蔽的是,他们会通过数百个备用账号和微信群,构建起严密的流量闭环,即便主账号被封,也能迅速将老年人导入新的直播间。
被“困”在直播间的老人:信任错位与情感缺失
“家里老人现在看直播比追电视剧还认真,每天准时报到,特别想买主播们售卖的东西,因为不让她开通线上支付,她多次向我们表达不满。”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的吐槽引发数百条评论共鸣。这些被直播间深深吸引的老年人,往往呈现出相似的特征:退休金不高,平时生活节俭却愿意在直播间连连下单,对主播深信不疑,对子女的劝告极度抗拒。
梅女士的母亲每月退休金不多,却在两年内花掉十几万元。家里一堆假古董,还有所谓“无价的玉石”“矿物质的黑金碗”“有奇效的保健品”……不仅如此,老人对“6万多人的直播间里,只有20个人能抢到”这种话术深信不疑。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老人们听不进去子女的劝告,甚至将子女的干预视为阻挠好意的行为。“她觉得主播是在做好事,她买东西是在帮人。”梅女士无奈地说,“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们做子女的做得不够吧。”
中消协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部分商家以‘免费送鸡蛋’‘社区义诊’等线下活动为诱饵,将老年人引流至私域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夸大产品功效,诱导购买高价‘神药’。这些直播间惯用‘包治百病’‘限时秒杀’等话术制造消费焦虑,让不少老年人落入圈套。消费者如果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可以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或者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对于金额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
特别关注 | 从失信到“拾信”信用修复助企“乘信”再出发
来源:中国信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