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学家安芷生院士深耕全球变化研究,当极端天气随气候变暖加剧频发,他和团队从千年季风规律中精准预判灾害趋势,为“早预警、早行动”的国际减灾行动注入中国智慧,建立全球灾害风险预警体系,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他推动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实践,锁住水土流失源头,阻断灾
地质学家安芷生院士深耕全球变化研究,当极端天气随气候变暖加剧频发,他和团队从千年季风规律中精准预判灾害趋势,为“早预警、早行动”的国际减灾行动注入中国智慧,建立全球灾害风险预警体系,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他推动西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实践,锁住水土流失源头,阻断灾害链式暴发,让荒芜山岭变身蓄洪固土的天然屏障,保障国家区域生态安全。从科学预警到生态治理,以双重防线构筑安全根基,他始终站在地球科学最前沿。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情打造的中国科学家纪实访谈节目《回家》,今日跟随安芷生院士重访梦想起点,探寻精神家园。
沉稳如山,洞鉴如炬:安芷生防灾减灾的科学格局
一位科学家既需扎根科研的韧性,更需要胸怀时代的格局。从青年扎根黄土高原破译气候密码,到中年聚焦全球变化,安芷生始终保持着黄土地般的沉稳——顺境清醒,困境从容,总能找准国家战略与科学前沿的交汇点。他数十年扎根黄土研究,通过破译沉积序列中的气候突变密码,系统揭示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创新建立黄土高原滑坡泥石流风险预警体系。率先开展大气颗粒物监测研究,有力推动环境治理。更将古气候研究成果转化为西部生态治理智慧,提出“退耕还林还草”等科学减灾策略,科学即真理,唯坚守而已。安芷生说,他的科研,从来都是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
从南京到世界:一位院士的学术返乡路
安芷生院士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湖南芷江,祖籍安徽六安,求学于南京。当《回家》节目组邀他返乡录制时,他说自己始终与母校南京大学紧密相连。这座校园不仅是他事业的启航地,更因频繁的学术往来与心灵共鸣,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此行,主持人王宁随安芷生院士漫步南京大学校园,一同追溯他六十余载深耕地质的岁月足迹。
地质缘起:一场命中注定的阴错阳差
人生的轨迹常被偶然改写,安芷生与地质学的缘分始于一个巧合。1958年,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的他,因命运的安排意外地踏入了地质学专业——这个他最初毫无兴趣的领域。谁承想,这片看似冷硬的学术土壤里,竟活跃着一批“宝藏导师”,专业素养令人叹服,治学态度严谨到苛刻,充满人格魅力,思维方式更是天马行空充满创造力。年轻的安芷生如同发现新大陆般被深深吸引,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地质学的奇妙天地,从此开启了与地质学的不解之缘。
黄土密码:揭开百万年气候变迁之谜
我们踩在脚下不起眼的黄土,在地质学家安芷生眼里却是闪着金光的宝藏!几十年来,这位科学家死磕黄土高原,硬是从土里刨出个震惊全球的大发现——最终让中国黄土“开口说话”,揭开了季风气候变迁的神秘面纱,用我们中国的黄土破译了季风气候密码,直接让国际科学界集体“破防”。这项震惊全球的发现,让中国人的声音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响起,这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奇迹,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母亲的话:一生破局的底气
安芷生的母亲在他的成长当中给了他很多影响。50岁时安芷生就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他60岁生日的那天,收到了89岁母亲写来的信件。我们在采访现场念了一段母亲的信,这让他想起从小母亲对他的教导。当年因为历史原因高考落榜时,年轻的安芷生不免有些失落,正是母亲的话激励了他,让他绝不困于眼前的环境,即使做木工也要做最好的木工。这种不被困难打倒的乐观和坚强,为他今后的科研之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
2024年,83岁的安芷生院士仍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今年84岁的他仍然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仍然活跃在学术前沿。他说他还要继续努力,他还要贡献新的研究成果。
来源:老刘的科学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