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1我与爸爸发生了些矛盾,他在房间里不走了。我多次劝说他离开,甚至反复哭闹,他仍是沉默、固执地,用身体堵住房间的门框。02我好不容易逃出去,想下楼散散心,但他瞬间挡在了大门前,时时刻刻阻挡、监视着我。03我求助妈妈,她有时置之不理,有时敷衍我说她头疼。04我和
「认知一旦滑入深渊,最深的恐惧不再是门外有何物,而是你发现,“门”本身,开始凝视着你。」
(本文含有精神恐怖元素,请谨慎观看)
前几个月,一则小红书上的求助帖,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原帖虽已删除,但因事件太过离奇,相关内容仍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
发帖的女孩因抑郁症而休学。她用日记般的笔触,记录了父亲的一系列诡异行为:
01我与爸爸发生了些矛盾,他在房间里不走了。我多次劝说他离开,甚至反复哭闹,他仍是沉默、固执地,用身体堵住房间的门框。
02我好不容易逃出去,想下楼散散心,但他瞬间挡在了大门前,时时刻刻阻挡、监视着我。
03我求助妈妈,她有时置之不理,有时敷衍我说她头疼。
04我和爸爸对峙,爸爸一边逗我家猫,一边观察我。我威胁说要报警,爸爸还是不理我。
05今天早上,爸爸口袋的钥匙掉出来了,我让他给我,他不说话。
06我哭着打电话给婆婆,婆婆说他们肯定为我好,到时候再看看情况。
07我半夜煮馒头吃,爸爸在厨房外面盯着我,重复说“去睡觉”。我要闹了他才回房间。一开始我只是以为他觉得熬夜不好,现在才觉得不对劲。
(帖子的内容大体如上)以上细节的描述,似乎指向了一场青春期的家庭冲突。直到一条评论的出现,将讨论重新推向了高潮:
这一刻,整个故事的逻辑被颠覆。我们被迫面对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问题:究竟是父亲的行为如门,还是叙述者将“门”认知为了“父亲”?
据网友所述,警方随后介入了调查,而原帖也在不久后被删掉。但这个事件却在各个平台上迅速蔓延,颠覆了越来越多受众的心理认知。
这则简短的“精神恐怖”故事,为何能让我们如此恐惧与着迷?
1
叙事的“恐怖谷”:“似是而非”的认知陷阱
在“爸爸是门”这则帖子的流传中,有人把它的恐怖来源,归结为一种“语焉不详”的“另类恐怖谷”。
传统的“恐怖谷效应”,指当人造物(如玩偶、机器人等)与人类的相似度达到一个非常高的、但又并非完美的临界点时,观察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本能的反感与恐惧。
这种恐惧并不等同于“观感刺激”或“精神恐怖”。它植根于我们认知深处的不安感。我们的大脑识别出“这是人类”的强烈信号,但同时,僵硬的皮肤、空洞的眼神、不协调的动作……这些细小的、不和谐的异处,又时刻发出警报:“这不是人类!”
这些细节,触发了我们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关于“尸体”或“疾病”的深层警觉。
所以,恐怖谷效应的根源,在于我们认知系统中“似是而非”的冲突。既然其根源是认知失调,那么“恐怖谷”完全有理由超越“容貌”的领域,扩展到更广阔的意义层面。
如下图,这种文字凭借“熟悉的话语”和“另类的排版”,给人带来一种类似“恐怖谷”的不安感,被网友称为“文字恐怖谷效应”。
那么,当我们从“认知偏差”的角度出发,把“恐怖谷”的概念进一步扩展。那么“爸爸是门”这则故事,无疑是一场完美的“广义恐怖谷”实验。
在帖子开头,所有剧情都是我们熟悉的:青春期抑郁、家庭矛盾、固执的父亲、无助的母亲。我们的大脑迅速将其归类为“又一个家庭纠纷故事”,并启动共情模式。这时,我们处于认知舒适区。
然而,在这样一种“似人”的常见故事中,作者不自觉地植入了一些“非人”的元素:父亲绝对的、仪式般的沉默,远超出了一般的家庭冷战;母亲“局外人”一般的冷漠,好像是家里的NPC……一切都“像”一个家庭纠纷,但某些地方又“不像”,无形中造成了一种叙事层面的恐怖谷。
此外,本文语言和符号的意义发生了扭曲。“父亲”这个词的所指,从“一个有情感的人”滑向了“一个无生命的、具有阻挡功能的‘门’”。而最亲密、本应提供安全和信任的亲子关系,其行为模式变得无法理解,呈现出非人的、工具性的特征。关系“看起来”还在,但其内核已被掏空,变成一个“像”关系但“不是”关系的空壳。
这些细节如同玩偶脸上僵硬的微笑,让观众的理智(SAN值)持续跌落。直到看见评论“这个爸爸的描述怎么有点像房间的门啊?”大家突然回想到,原来帖主本身患有“精神疾病”————这种“似人非人”的认知属性,最终将不安推向了顶峰。
从叙述方式来看,这种“似是而非”的故事架构,同样被用在“心理恐怖”题材电影中。
在电影《禁闭岛》中,精神病学家泰迪前往一座关押精神病犯人的孤岛监狱,调查一名女病人的离奇失踪案。随着调查深入,岛上的一切都显得诡异而矛盾。在层层加码的暗示中,泰迪终于意识到自己就是“67号病人”。
而在经典的“无限流”电影《恐怖游轮》中,单身母亲杰西与朋友乘游艇出海,途中遭遇风暴,并在一艘神秘的废弃游轮上陷入了“循环”。在电影的结尾,一切的根源得到揭示——女主的儿子因车祸而死。她想改变这一切,却被迫在无限循环中重复自己的罪行。
在这些故事的结尾,读者的视角被强行从“共情主角”拉升至“俯瞰全景”。我们被迫接受一个惊悚的设定:叙述者本人的认知可能是完全失真的。而之前发生的一切,都有可能是经过意识加工的幻象。
与这两部影片的结构类似,“爸爸是门”帖子下面的评论,无形中承载了“海龟汤底”的功能。这种由“帖主完成叙事,评论区揭秘根由”的结构,给人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反差与冲击。帖主与网友无意中完成了一则“欧亨利式”式的共创。
在网络上,这样的帖子远不止一个,下面这个故事同样广为流传:
而恐怖作品最惊悚的地方,正在于“改编自真实案例”:从造成心理恐怖的机制来看,这些帖子与欧美“伪纪实”恐怖片有着类似之处。“用户自发分享”和“常见的平台媒体”两个标签,让大家本能相信它们的真实性——在讲述形式上贴近生活、在情节要素上远离生活,从而带给人一种更大的“反差式”恐怖。
2
坠入《后室》975号房间:被粉饰的牢笼
在流传中,“爸爸是门”的相关内容,常与一张源自《后室》(Backrooms)的二创图片绑定。
这是一个过度粉红、堆满玩偶的少女房间,太过繁杂的粉色要素,加上玩偶本身的、原始意义上的“恐怖谷效应”,让人感到生理不适。同时,这种图片并没有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瘦长的、无面的黑色人形全身——瘦长鬼影(slender man)。
实际上,这张图片是根据“后室(backrooms)”题材进行的二次创作。《后室》借鉴了“阈限空间”的概念与“核类”的美学元素,形容一些带有“熟悉的陌生感”的场所。在这些地点中,人们常常会感到一中强烈的不安、压迫与失控。
在发展过程中,《后室》逐渐分为了不同层级。这些房间风格各异各异,分别引出了不同的不安回忆。由于一种集体化的心理暗示,不少玩家会在进入这些房间时产生强烈共鸣:“我是不是来过这里?”
而与“爸爸是门”型故事进行“互文”的,正是《后室》的第975号房间——“Kitty之家”。
这个名为“Kitty之家”的房间,其灵感源于典型的少女卧室。与《后室》中许多依靠环境本身引发不安的层级一样,它没有直白的故事,仅凭“粉色、玩偶、名叫‘Kitty’的黑影”这些元素,便构筑了一种被窥视与禁锢的氛围。
这些意象之所以能与我们深层的情感记忆共振,在于它们共同指向了一种更广泛的隐喻。这就解释了,为何“爸爸是门”这个帖子中两个看似无关的意象——“父亲”与“门”——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根斯坦曾说:“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在古今中外上的反父权叙事中,常常作为“封建家长制”代言人的“父亲”,无形中与“压迫、束缚”联系在了一起。
从引申意义上看,“门”也不仅仅是“建筑的出入口”,而是一种沉默的、无法沟通的、物理与精神上的双重囚禁的象征。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主角就曾站在一扇门前,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In case I don’t see you,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and good night.”
作为一名逃离监视的角色,他的名字“Truman”本来是“真实的人”的意思,又碰巧被音译成了“楚门”,是不是非常巧妙呢?
在当代互联网的语境下,关于“家庭压抑”的叙事并不罕见。对于有过相似体验的读者而言,自然会将“家庭”与那种无形而难以挣脱的“禁锢”联系起来。
所以,尽管帖主并没有讲述父亲对自己的压迫,但是读者已经能够结合社会经验,自动“脑补”了故事的背景:作者患有抑郁症,是否与父母长期的监视、纠察、控制有关呢?
这种集体的、自我暗示性质的“二创”,同样存在于《后室》的“975号房间”。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粉色房间与玩偶”经常与“被弱化与控制的自我”相关。正如《玩偶之家》里的娜拉那样,这种被粉色系“幼化”的自我,实际代表了一种面对“规训”的无力。
正对应了“粉饰太平”这个词:在这被精心布置的牢笼里,你无时无刻不在瘦长鬼影(slender man)的监视之下——即使他看起来并没有恶意,甚至名字还是可爱的“Kitty”。
事实上,这个起源于17世纪的鬼怪“slender man”,类似的外观常出现在各种ip中,扮演克苏鲁式的“精神压迫”的角色。它们一般不会直接伤害你,而是陪伴、监视、守护、压抑着你。
“我或许不会主动攻击你,但你想活着离开,也没那么容易。”
这种利用“常见意象”与“集体记忆”来营造恐怖的手法,与《后室》的运作机制如出一辙。当读者点开“爸爸是门”的帖子,仿佛与作者一同坠入了《后室》中的“Kitty之家”,共同消化这种“熟悉又陌生,疏离而不安”的情绪。
而在《后室》中,这样的房间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取自我们“集体记忆”的不同部分,将其中元素进行扭曲、异化,就好像希腊神话里,那座巨大的“弥诺陶洛斯迷宫”。
而这正是对“精神困境”的精准隐喻。对于深陷其中的个体而言,即使离开了昔日的环境,在一个看似正常的世界里,他们仍被困在深深的执念中。
正如《后室》的设定那样:人们若是不小心“卡出”了现实边界,一旦掉入“后室”,就很难再逃出去。
3
“吊诡”:“异常”与“正常”,谁更真实?
这类精神恐怖叙事最深刻之处,在于其强大的颠覆性。它迫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在一个不正常的系统里,那个指出不正常的人,和那些对此习以为常的人,谁才是真正的“疯子”?
在中国古代,道家对此进行了不少探讨。在《列子·说符》中,有一则“亡鈇”的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观察那个孩子的动作、神色、言语,像极了偷了斧子的样子。当他找到斧子以后,又遇到了邻居家的孩子,怎么看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的认知,本身就带有强大的滤镜。
心理小说《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有一句点睛之笔:“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大脑允许你看到的样子。”而这套机制的背后,是弗洛伊德所揭示的潜意识“审查官”:它会将真实欲望与创伤记忆压抑下去,悄然过滤和重塑着我们所以为的“客观现实”。
在“爸爸是门”的叙述中,我们目睹的正是这套“保护机制”的崩塌。在患有抑郁症的女儿眼里,她所描述的恐怖世界,或许正是她的潜意识允许她看到的、关于家庭真相的唯一形态。
“认知失衡”的根本,在于主体本身视角的倾斜。而这种心理层面的“异化”,常常与现实环境的刺激相关。正如《狂人日记》里的“狂人”,那些“吃人”的呓语,是否以一种扭曲的方式,映照出了系统本身的荒诞与不公?
按照弗洛伊德的描述,普通人的意识被“潜意识”覆盖,所以常带有一种“伪装”性质。在这种“众人皆醉”的环境中,这些精神疾病患者,反而会展现出更清醒的一面——或许有些极端,但足够真实。
自古,在“杞人忧天”、“刻舟求剑”的行为受到世俗嘲讽时,总会有人跳出了思维的定式,尝试从这些“疯人”身上寻找矛盾的根由:
《列子·周穆王》记载,秦人逢氏之子得了“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众人嘲笑他时,唯有老子评价道:“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谁“得了疯病”,还不一定呢!
对于这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同样“闻其风而悦之”。他把这些介于真实与梦幻之间的言辞,称为“吊诡”。庄子的思想与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梦里的人清醒,而醒来的人反而愚昧呢。
在当代社会,我们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认知错乱”的行为。我们心里早已埋下了这样的暗示:那些症状各异的精神病患者,或许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就像一面扭曲的镜子,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角度,映照着社会的困局、时代的迷惘、家庭的失衡……
我们开始期待,他们是否发现了社会的潜在不公,亦或是找到了另类的救赎之道:既然“狂人日记”从“被迫害妄想症”的视角,隐含着“封建礼教”的批判;而“爸爸是门”是否也从一种“认知失调”的角度,隐含着一种潜在“家庭压迫”呢?
但事实上,我们无从得知“爸爸是门”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或许帖主的家人都很和善——他们愿意天天在家照顾抑郁的女儿。我们能解读出一些东西,却又什么都看不真切。于是,我们将其归类为“恐怖谷”,想象成自己所能理解的样子,以此获得一丝心安。
然而,在我们模糊不安时,“逢氏之子”清晰地感知到了社会的“黑白颠倒”;“狂人”清楚地明白礼教在“吃人”;而那个十几岁的女孩,则明确地把“爸爸”比作了“门”。他们似乎真切地明白,自己真正遭遇了什么。
那么,真正被困在了“后室”的,究竟是谁呢?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来源:小谭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