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耸立在南海之滨的西樵山是人类文明点亮珠三角地区的起点。从远古文明火种的熊熊燃烧,到明清时期“理学名山”的墨香传承,再到近代变革思潮的喷涌而出,西樵山书写了珠江文明的第一页,孕育了南海的绵长文脉。
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
耸立在南海之滨的西樵山是人类文明点亮珠三角地区的起点。从远古文明火种的熊熊燃烧,到明清时期“理学名山”的墨香传承,再到近代变革思潮的喷涌而出,西樵山书写了珠江文明的第一页,孕育了南海的绵长文脉。
从今年10月南海区委全会提出大力打造西樵山文化IP,到11月全区文旅发展大会将西樵山文化升级为南海文化的核心IP,再到12月8日举办西樵山文化讲坛……从近3个月不间断的部署不难看出,南海打造西樵山文化IP的决心越发坚定,路径越发清晰。
打造西樵山文化IP,首先需要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上去了解西樵山和西樵山文化。
西樵山形成于数千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从天空俯瞰,如同一块流淌在万亩桑基鱼塘中的绿宝石,北江、西江从山畔两侧而过,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这里孕育了开辟蛮荒的双肩石器文明,见证了百越先民的奋斗和创造,更成为珠三角“中国制造”的初啼。西樵山文化由此发端,流淌千万年,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出桑园围文化、理学文化、粤剧文化、功夫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工匠文化等新的内涵。
明清时期,西樵山成就了“南粤理学名山”“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等美誉。晚清,在以西樵山为核心的南海区域,出现了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创办者陈启沅、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一批“敢为天下先”的时贤俊杰。
在笔者看来,这些关涉岭南乃至整个中国文明进程的文化成就与历史人物的出现,与西樵山文化的滋养和影响不无关系。
平面岗遗址发掘区与西樵山相对位置关系。
西樵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人类学者贾兰坡在《未来希望》一书中,首次将西樵山遗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西樵山文化。今年6月,广东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在西樵山发现了四万年以上的旧石器遗址,把西樵山上人类活动的起点,从此前公认的6000多年前提前到了4万年前,丰富了人们对岭南地区史前文化的认识。
可以说,西樵山文化不仅承载了南海万年文脉之光,更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放诸全国而言也是极为可贵的文化瑰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的进程。
当前,南海正行走在蓄势蝶变的上行通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估文化价值、唤醒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赋能。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亟需抓住文化这一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将厚重的文化家底加速转变为发展的澎湃动能。
由此可见,打造西樵山文化IP,是基于历史的选择,也是出于现实的需要。
那么,如何打造西樵山文化IP?文化的群众性、实践性、创新性呼唤更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西樵山文化讲坛就是其中一个落地平台,其将兼顾思想性与大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广邀当代文化大家在西樵山书院开讲,围绕文脉传承、文化创造、文明传播等进行分享,推动人文思想积累与实践。
讲坛首讲邀请了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 出版总署署长、西樵山书院总顾问柳斌杰作题为《赓续文化血脉 建设文化强国》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是文化,期待西樵山文化发展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面新的旗帜。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标识,南海要盘活、用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创新创造,赋予现实意义,创造新时代属于自己的文化标识,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解决南海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提供文化支撑。
事实上,南海在这方面早有探索。两年前,南海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年来,南海大地处处涌动着文化的春潮,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让世界级艺术IP为西樵山文化持续蓄势赋能。
西樵山文化IP的打造,还需要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更生动的表达方式,更接地气的传播渠道。当天,随着西樵山书院文化阐释与文化线路研究中心揭牌,西樵山文化基因将得以进一挖掘,西樵山文化品牌发展将更为系统化,南海的历史资源与现代文化创意将得以进一步深度融合。
可以预见,通过西樵山文化品牌的持续打响,南海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文化IP,让西樵山文化被更多人所看见、所感知,提供最深沉持久的力量。
观潮主笔/黎俏婷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