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裹挟下,什么才最重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21:11 1

摘要:在算法的驱动下,注意力成为稀缺的资源,流量成了衡量价值的硬通货。人人都在追逐流量,平台在计算流量,商业在变现流量,甚至连公共事件的走向,也常常被流量裹挟着向前奔涌。

□ 吴朝豪(云南财经大学)

在算法的驱动下,注意力成为稀缺的资源,流量成了衡量价值的硬通货。人人都在追逐流量,平台在计算流量,商业在变现流量,甚至连公共事件的走向,也常常被流量裹挟着向前奔涌。

近日,自媒体账号“宋某霏”连续发布“悬赏20万寻找救命恩人”的系列短视频,情节曲折、催人泪下,引发大量关注与同情。而所谓的“寻恩故事”纯属虚构,宋某雪与何某龙等人自导自演,一人扮落水者,一人演施救者,伙同四名同伙拍摄十余条虚假视频,意图“起号”后通过带货牟利。最终,两人被行政拘留,四人被罚款。同样地,在上海,几名美容美发从业人员为吸引眼球,在地铁车厢内公然摆拍“理发”视频,剪刀挥舞、乘客围观,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处罚。

这些为博流量而刻意炒作的事件,最终反被流量的传播方式曝光和反噬。从地铁车厢到网络平台,在流量驱动下,这部分群体可以不择手段。而与此同时,另一些被流量“砸中”的人,则在突如其来的爆红中陷入身不由己的困境。

15个年头坚持不涨价的“拉面哥”,走红后难以回到从前平静的卖面生活。能精准接住网友情绪的“鸡排哥”,出圈后忙到脸上写满疲惫,被网友调侃“戴上了痛苦面具”。“听得懂话”的理发师晓华,爆火时曾3天只能睡1.5小时,如今热度渐消,她终于能“睡到自然醒”,语气中竟有一丝释然。

有人为抓住流量,不惜编造苦难、消费善意,主动闯入镜头;也有人本无炒作之意,却被意外推入聚光灯下,生活难以控制。流量如一场骤雨,前者主动献祭真实,以表演换取热度;后者则在被动承接中,逐渐失去对“自我”的定义。在这场雨里,似乎没人能真正全身而退,反倒是淋得太久,都会生病。

流量崇拜,是一种结果主义的胜利。它只关心“有没有火”,不关心“为什么火”。只追求“话题度”,不在乎“真实度”。在这种逻辑下,情绪比理性更有市场,标签比理解更高效,人设比人格更值钱。于是,我们总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表演式”生活——当真实让位于表演,真诚让位于算计,信任基石便也会随之悄然瓦解。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恐有重塑部分人价值排序的风险。当一个年轻人看到,靠卖惨、审丑、煽动对立就能轻松获得百万收入,而踏实工作、潜心钻研却难以出头,他还会选择后者吗?答案或许令人不安。

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流量本身是中性的。它是一种传播能力,一种连接方式。它可以被用来煽动情绪,也可以用来理性发声;可以制造对立,也可以凝聚共识。关键在于,我们用它来做什么。

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流量本身,真实和责任,这些都是流量之上的东西。当我们在谈论“什么最重要”时,其实是在追问,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公共空间?是一个人人追逐热度、彼此撕裂的战场,还是一个允许差异、保有温度、尊重事实的对话场?技术可以迭代,平台可以更替,算法可以升级,但有些价值应当恒定。

流量如潮,来去匆匆。唯有那些超越流量的东西,才能在时间的冲刷中留存下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值得铭记的印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