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与他人沟通,特别是对方生气的情况下,开口后的两三句话已经决定了沟通的成败。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同样一件事,从她嘴里说出来就特别容易接受?
面对冲突,她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紧张气氛?
提出要求,别人总是乐意配合?
这就是会说话的魅力。
在与他人沟通,特别是对方生气的情况下,开口后的两三句话已经决定了沟通的成败。
这意味着,说话的顺序很重要,如果你一开口就触发了对方的防御机制,后面再有道理的内容,对方也听不进去了。
沟通能力强的人,就像厨师一样,懂得如何安排说话的“上菜顺序”。
1、情绪认同在前,事实澄清在后
错误示范:“你凭什么说我没考虑你的感受?我明明做了ABCD证据在此!”(直接进入辩论模式)
正确示范:“我理解你为什么觉得我不考虑你的感受。如果换作是我,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实际上,我确实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我做了...”(先接纳情绪,再陈述事实)
真正的沟通始于理解。在被理解之前,我们都没有资格去指导或纠正。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段精彩对话。当朱莉因无花果树被砍而伤心欲绝时,她父亲没有直接说“那只是棵树”,而是先说:“我理解你对那棵树的感情。”
这个开头,为后续的沟通打开了通道。
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先不预设任何立场,理解对方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2、需求表达在前,批评指责在后
错误示范:“你从来不做家务!你眼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家!”(直接批评)
正确示范:“家是我们两个人的,家务也需要两个人一起负责,你可以负责倒垃圾和洗碗吗?”(先表达需求,再提出具体需求)
在说一件事情前,我们要先清楚自己的目的,是单纯的吵架出口恶气还是为达成某种目的。
如果是后者,那批评、指责只会引起对方的防御、攻击,解决不了问题。直接明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可具体实施的方案,会更容易被对方接受,也是最快解决问题的方法。
3、倾听理解在前,自我表达在后
沟通能力强的女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不急着说,而是先用心听。
错误示范:对方还没说完,就打断:“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我觉得...”
正确示范:“让我确认一下,你的意思是...吗?我理解得对吗?如果是这样,我的看法是...”
《甄嬛传》中,甄嬛之所以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先听后说”的能力。
她总是耐心听完对方的话,摸清对方真实意图和情绪状态后,再做出恰到好处的回应。
4、核心要点在前,细节解释在后
错误示范:从背景、过程、各种细节开始,讲了十分钟还没到重点。
正确示范:“我们的目标是提高30%的销售转化率。为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大家配合三件事:第一...第二...第三...”
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MIT的研究显示,人们在听他人讲话时,注意力通常只能维持前60秒。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抓住重点,后续信息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同样的观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通过优化说话次序,我们可以得体且坚定的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且容易让人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来源:青柠的异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