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怎么搞钱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8:48 1

摘要:写清代官场敛财,绕不开和珅;但说和珅搞钱,只盯着他贪了多少,就看浅了。这位乾隆朝的 “二皇帝”,本质上是替乾隆管着一台 “皇家提款机”—— 乾隆要修圆明园、要下江南、要打大小金川,国库不够花,和珅就把钱从官场、商场、盐场甚至藩属国里 “挤” 出来,既喂饱了皇帝

写清代官场敛财,绕不开和珅;但说和珅搞钱,只盯着他贪了多少,就看浅了。这位乾隆朝的 “二皇帝”,本质上是替乾隆管着一台 “皇家提款机”—— 乾隆要修圆明园、要下江南、要打大小金川,国库不够花,和珅就把钱从官场、商场、盐场甚至藩属国里 “挤” 出来,既喂饱了皇帝的奢欲,也顺便填满了自己的腰包。

要讲清和珅的搞钱逻辑,得先明白乾隆朝的财政困境。康熙、雍正两朝攒下的 “家底”,到乾隆中期基本被花空:西北连年用兵,一次战役就要耗银几百万两;六下江南,每次随行数千人,船舰几百艘,沿途修行宫、搭彩棚,银子像流水一样花;更别说修颐和园、编《四库全书》,哪样都得砸钱。

和珅

可清朝的 “正经财政” 就那么点:地丁银、盐税、关税,每年收入固定,还要养官员、养军队、赈灾,根本不够乾隆造。

这时候,和珅出现了。他不是像普通贪官那样 “雁过拔毛”,而是搭建了一套 “系统化敛财体系”—— 既要让乾隆有得花,又要让自己不吃亏,还要让官员们不敢反,这套本事,整个清代官场没人比他玩得更溜。

和珅搞钱的第一招,是把 “议罪银” 制度玩成了 “官员赎罪提款机”。这制度原本是雍正朝的 “罚俸” 变种,官员犯了小错,可缴银子抵罪,钱归国库。和珅接手后,改了规矩:缴的银子不进国库,直接进 “内务府广储司”—— 也就是乾隆的私人小金库。

怎么让官员乖乖缴钱?和珅有办法。他先摸清每个官员的 “软肋”:谁贪了多少、谁有把柄在手里、谁想升官、谁怕丢官。

比如有个叫国泰的山东巡抚,贪了国库 300 万两,和珅查到后不揭发,反而跟他说:“只要缴 100 万两议罪银,这事就当没发生,还能保你升官。” 国泰当然愿意 ——100 万两换官帽,值了。还有个河道总督,修河时偷工减料,和珅就让他缴 50 万两 “议罪银”,理由是 “防患未然,预支赎罪款”,这钱名义上是 “罚”,实际上成了官员的 “保护费”。

按《清史稿》记载,光是乾隆四十五年到五十五年这十年,议罪银总收入就达数千万两,其中大部分被乾隆花在了江南巡幸和园林修建上。和珅从中抽成多少?没人知道具体数,但从他后来被抄家的 “赤金 580 万两”“生沙金 200 万两” 来看,抽成比例绝不会低。

更妙的是,这制度还能 “精准打击” 不听话的官员:谁要是敢反对和珅,他就找个由头让谁缴高额议罪银,缴不起就罢官,久而久之,官场没人敢跟他作对。

如果说议罪银是 “赚官员的钱”,那垄断盐茶漕运就是 “赚天下人的钱”。清代的盐是 “官督商办”,商人要拿 “盐引” 才能卖盐,而盐引的发放权,全在和珅手里。

他怎么操作?先把盐引分给自己的亲信和行贿多的商人,再让这些商人抬高盐价 —— 比如原本一斤盐卖 5 文钱,硬是涨到 15 文,中间的差价,商人拿三成,和珅拿五成,剩下两成给内务府。

乾隆五十一年,两淮盐商欠朝廷的 “盐课” 达 800 万两,和珅去催缴,没杀一个人,没抄一个家,反而让盐商们 “补缴” 了 1200 万两 —— 多出来的 400 万两,一半进了乾隆的小金库,一半进了他自己的腰包。

两淮盐商黄至筠的私家花园

他还规定,盐商每年要缴 “孝敬银”,大盐商每年缴 10 万两,小盐商缴 1 万两,不缴就收回盐引,断人生路。按《清盐法志》记载,和珅掌权期间,两淮盐商每年的 “孝敬银” 就达 200 万两,这还不算盐价差价的利润。

除了盐,漕运也是和珅的 “摇钱树”。漕运是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京,归 “漕运总督” 管,但和珅通过安插亲信,把漕运的 “漕丁”“漕船” 全控制了。

漕丁运粮时,会在粮船里夹带私货 —— 茶叶、丝绸、瓷器,这些私货不用缴税,运到北京后高价卖出,利润和珅拿大头。还有 “漕粮损耗”,规定每船损耗 10 石,和珅硬是改成损耗 30 石,多出来的 20 石,要么被漕丁倒卖,要么被和珅没收,最后还是百姓买单 —— 漕粮不够,就从地方加征,叫 “漕耗银”,一年又是几百万两。

和珅最厉害的,是管好了乾隆的 “钱袋子”—— 内务府。这机构原本是管皇家起居的,和珅接手后,改成了 “皇家盈利公司”,把皇宫里的田庄、当铺、商铺全盘活了。

先说皇家田庄。清朝在直隶、奉天有几百万亩 “皇庄”,都是当年抢来的,原本租给农民,每年收租银几十万两。和珅接手后,把田庄重新丈量,多查出了 100 多万亩 “隐田”,全租给农民,租金翻了一倍;他还规定,农民租田要先缴 “押金”,一亩田缴 5 两银子,不缴就收回田,这一下又收了几百万两押金。

再说说当铺。和珅在京城开了 12 家当铺,全叫 “恒兴当”“恒聚当”,名字里带 “恒”,假装是皇家产业,实际上是他自己的。这些当铺专做 “高官典当”—— 官员们缺钱行贿或缴议罪银,就把家里的古玩、字画、房产拿来典当,和珅故意压价,比如一件值 10 万两的古玩,只给 3 万两,等官员到期赎不回,就归和珅了。他还让当铺放 “高利贷”,月息 3 分,比民间高利贷还高,官员们敢怒不敢言,只能乖乖借钱。

更绝的是 “粤海关”。粤海关是清朝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关税收入归内务府,和珅派自己的小舅子伊江阿当粤海关监督,规定外国商人要想通商,先缴 “孝敬银”—— 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缴 10 万两,法国商人缴 5 万两,不缴就不让卸货。

还有 “洋货税”,外国的钟表、玻璃、呢绒,原本关税 10%,和珅改成 30%,多出来的 20%,一半进内务府,一半进他自己腰包。按《粤海关志》记载,和珅掌权期间,粤海关每年的关税收入从 200 万两涨到 500 万两,乾隆笑得合不拢嘴,和珅也赚得盆满钵满。

很多人说和珅贪,可很少人想:如果没有乾隆的默许,和珅敢这么搞吗?其实乾隆心里门儿清 —— 他需要和珅这样的人帮他搞钱,既不用自己担 “贪财” 的名声,又能满足自己的奢欲

比如乾隆五十大寿,要在圆明园办 “千叟宴”,国库没钱,和珅就从盐商、漕商、粤海关那里 “凑” 了 500 万两,把宴会办得风风光光,乾隆对他说:“你办事,朕放心。”

千叟宴

和珅也懂 “分寸”—— 他从不在乾隆的 “核心利益” 上动手脚。乾隆要修颐和园,他就从议罪银里拨 300 万两;乾隆要打廓尔喀,他就从盐课里挪 500 万两;乾隆要赏给宠臣,他就从内务府商铺里拿古玩字画。乾隆知道和珅贪,但和珅贪的,都是 “他给的”—— 只要和珅还能帮他搞钱,还能帮他稳住官场,贪点没关系。

可和珅忘了,他的权力全来自乾隆,就像明朝的魏忠。乾隆在时,你是九千岁,没人敢碰这种白手套。可乾隆一死,嘉庆上台,没了利用价值的你自然第一个被拿出来祭旗。抄家清单里有 “赤金 580 万两”“白银 3000 万两”“当铺 75 座”“良田 8000 顷”,总价值约 10 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 15 年的财政收入。

嘉庆杀和珅,名义上是 “贪赃枉法”,实际上是为了拿和珅的钱填补乾隆留下的财政窟窿 —— 乾隆晚年,国库空虚,抄了和珅的家,国库一下就满了,这就是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的真相。

其实和珅的搞钱方式,跟杜凤治这些基层官员本质上一样 —— 都是在清朝腐朽的财政体制里 “找饭吃”。杜凤治靠 “钱粮羡余”“契税差价” 搞钱,是因为基层财政没钱,不搞钱就活不下去;和珅靠 “议罪银”“盐茶垄断” 搞钱,是因为中央财政没钱,不搞钱就满足不了乾隆的需求。

但和珅比杜凤治 “高明” 得多:杜凤治搞钱是 “小打小闹”,一年赚几万两;和珅搞钱是 “系统化运作”,一年能搞几千万两,还能让乾隆满意、官员听话。他的悲剧在于,他把自己当成了 “体制的一部分”,却忘了自己只是乾隆的 “提款机”—— 机器有用时留着,没用时就砸了,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再看和珅的 “贪”,其实是清朝官场的缩影。乾隆朝后期,官员们都在搞钱:地方官靠 “火耗”“淋尖踢斛” 贪,京官靠 “冰敬”“炭敬” 贪,连军机大臣都靠 “门生孝敬” 贪。和珅只是把这种 “贪” 规模化、制度化了,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就像杜凤治在日记里写的 “钱可拿,但昧心钱断不可取”,和珅的问题不是 “拿钱”,而是 “拿得太多,忘了自己的位置”。

最后说句实在话:如果和珅生在别的朝代,或许是个好理财官;可他生在了乾隆朝,注定只能成为体制的 “牺牲品”,一个皇家“白手套”。他帮乾隆搞了一辈子钱,最后自己的钱全成了乾隆留给嘉庆的 “遗产”,这大概就是清代贪官最讽刺的结局吧。

来源:六得飞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