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砸钱造机器人,称能替代人类,中国供应链需应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6:11 1

摘要:当Figure公司的第三代机器人Figure 03刚凭借“人形外观+自主操作”收获全网关注时,其CEO布雷特·阿德科克的一番言论却瞬间将话题推向争议顶峰。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Figure公司的第三代机器人Figure 03刚凭借“人形外观+自主操作”收获全网关注时,其CEO布雷特·阿德科克的一番言论却瞬间将话题推向争议顶峰。

他公开宣称“数据能解决现阶段机器人的几乎所有问题”,甚至描绘出“成本极低、每天工作20到24小时的人造人,未来全球需求或达100亿台”的图景。

有人认同“数据是新石油”,认为规模化收集数据确实是机器人落地的关键,也有人反驳,称真正瓶颈是“架构与算力”,毕竟人类做简单家务从不需要海量数据。

更有网友质疑,这或许是Figure回避现场演示的借口,直到布雷特亲自下场澄清,强调Figure 03在家庭场景已能高效完成复杂任务,只是受限于Helix系统的数据不足,争议才稍有缓和。

但比起这场口水战,更值得中国制造业关注的是:美国企业口中“每天连轴转的人形机器人”,真能成为颠覆行业的新变量吗?这对正在全力推进“智能制造”的中国来说,究竟是挑战还是机遇?

要理解这场争议的核心,得先理清Figure的技术路径。

作为专注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公司,Figure的目标很明确,让机器人走进商业场景,最终进入家庭,替代人类完成洗衣、洗碗等日常家务。

用布雷特的话说,他们是在“给AI安个身体”,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让机器人“尽可能多地做人类能做的事”。

从技术进展来看,Figure 03确实有突破。

早期机器人做这些动作时频繁出错,但随着数据输入增加,不仅速度变快,失误率也大幅下降,连续运行数小时都能保持稳定,接近人类操作水平。

不过瓶颈也很明显:Helix系统缺乏足够数据,导致机器人偶尔会出现毛巾掉地上捡不起来的问题,这也是布雷特反复强调“数据重要性”的原因。

但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痛点不该是数据,而是底层架构与算力。

毕竟人类教孩子叠毛巾,从不需要反复演示成千上万次,靠的是理解任务逻辑,而非海量数据喂养。

这一点,其实和中国机器人企业的研发思路不谋而合,国内不少企业在推进人形机器人研发时,更注重“轻量化算法+高效算力”。

比如通过优化机械结构设计,减少对数据的依赖,让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更快适应新任务,这与Figure“靠数据堆性能”的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值得关注的是,布雷特描绘的“100亿台人形机器人需求”图景,背后暗藏着美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野心。

他提到,“规模化(scale)是机器人落地的关键,也是大型超大规模企业的新盈利点”,这意味着美国科技巨头可能会通过掌控“数据与算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形成新的垄断。

对中国制造业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是警醒,如果未来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数据与算力被少数美国企业掌控。

中国制造业在工厂自动化、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布局,可能会面临技术卡脖子风险。

不过,中国制造业也有自己的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拥有汽车、电子、家电等众多需要“重复性劳动”的场景,这些场景恰恰是人形机器人落地的最佳试验田。

比如在汽车工厂,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完成焊接、组装等高强度工作,在家庭服务领域,中国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养老护理、家务辅助需求,也为机器人提供了广阔市场。

相比Figure需要“找场景收集数据”,中国企业能直接在真实场景中迭代技术,这是天然的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在“算力基础设施”和“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已有积累。

比如华为、阿里等企业在云计算、AI算力领域的布局,能为机器人提供稳定的算力支撑。

大疆、科沃斯等企业在电机、传感器等零部件上的技术突破,也降低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成本。

这些优势,让中国企业在应对“架构与算力”挑战时,比Figure更有底气,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Figure的探索价值。

布雷特提到的“机器人安全问题”,比如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其实也是中国企业需要攻克的难关。

Figure专门组建了15个安全研究领域的团队,甚至从美国顶尖网络安全团队挖人,这种对安全的重视,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毕竟人形机器人要走进家庭,“安全”是第一道门槛,一旦出现机械故障或网络被黑客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造“每天工作24小时的人造人”,对中国制造业到底有何影响?

短期来看,Figure的技术进展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了参考,也让中国企业更清晰地看到“数据与算力”的平衡点。

长期来看,这会加速全球智能制造的竞争,中国制造业需要在场景落地、核心技术突破、安全标准制定上同步发力,才能在未来的机器人时代占据主动。

毕竟,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解放人类”,让机器干最累、最重复的活,让人类有更多时间去创造。

中国制造业要做的,就是在这场技术革命中,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场景、兼具效率与安全的路径,让“中国制造的机器人”不仅能服务中国家庭,更能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的重要力量。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