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3日凌晨3点,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快速行驶的小米SU7与绿化带相撞后起火。现场视频显示,车辆碰撞后迅速燃起明火,车门无法正常打开。
10月13日凌晨3点,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快速行驶的小米SU7与绿化带相撞后起火。现场视频显示,车辆碰撞后迅速燃起明火,车门无法正常打开。
路人尝试了多种方式破窗救援,却最终未能成功。这条新闻瞬间登上热搜,而在这起悲剧背后,整个造车新势力行业正面临着安全与流量的艰难抉择。在《一品汽车》看来,凌晨三点的火光,无法打开的车门,绝望的救援尝试,这起发生在成都天府大道的交通事故,照出了造车新势力的安全迷思。
01
事故背后,新势力安全理念缺失
Part One
这起成都事故中,最令人揪心的细节是:车门无法打开,现场路人尝试多种方式破窗救援未果。这不是小米SU7第一次因安全问题引发关注,却是最惨烈的一次。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歌猛进的今天,这样的悲剧显得格外刺眼。
回看今年4月,小米SU7就曾因“爆燃事故中车门为何无法打开”成为焦点。如今短短六个月后,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令人不禁质疑:车企到底从过往事故中学到了什么?
当一辆智能电动车在碰撞后变成“铁棺材”,任何华丽的宣传语都显得苍白无力。与频频登上热搜的安全事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车企对安全理念的坚守。
对此,我们看到多位车企高管曾对造车安全话题展开公开讨论,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多次公开强调,“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坚守用户安全的底线原则,奉行“非安全不智能、非安全不电动、非安全不豪华”的安全理念。
由此可见,《一品汽车》认为,在智能化、电动化重塑汽车产业格局的当下,安全始终是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02
流量狂欢,车企高管争当网红
Part Two
时间回拨到一年前,去年北京车展上,余承东、雷军、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凭借自身流量,为自家车型带来了极高关注度。这波操作让一众友商和传统车企看得目瞪口呆,内心满是羡慕。
随后,越来越多的车企高管效仿这些互联网大佬,或走进直播间与网友侃侃而谈,或出镜为自家品牌、车型摇旗呐喊拍短视频。一时间,车企高管争当网红成为行业现象,仿佛这是卖车的万能解药。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高管出道”计划仅仅一年时间就大多归于沉寂。哪吒汽车张勇的微博停留在了去年10月14日;极越夏一平的视频号内容停留在去年12月9日;极石汽车创始人昌敬在今年4月份突然清空社交媒体,如同“人间蒸发”。
流量狂欢的背后,滋生了一系列问题。一位服务于某头部自主车企的公关公司项目负责人透露,车企高管下场直播做IP,但不是每个人都自带流量,这就需要代理公司砸钱做数据维护,不然数据很难看。极越CEO夏一平在纪录片《激流》中透露,极越每个月的投流成本大约为1000万,很多公司以亿为单位计算。
车企高管IP化浪潮退去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最典型的案例非哪吒莫属。2023年哪吒汽车的年销量尚且有12.75万辆,虽然同比出现了16%的销量下滑,但彼时平均月销量还能做到万辆水平。而2024年的哪吒,收到了周鸿祎的流量助攻,基本上三天一小热搜,五天一大热搜,流量甚至比小米、蔚来、理想和小鹏还要猛。
但2024年的哪吒汽车却遭遇了销量大溃败,全年只卖出去了6.45万辆。这揭示了一个残酷无比的真相:猎奇式内容带来的只是瞬时流量,无法构建真正的用户认同。
当流量狂欢退去,留下的只有品牌形象的割裂与受众信任的透支。岚图汽车CEO卢放曾在公开场合谈到,我也知道流量很有用,公司员工都让我出来当网红,我自己每天也在很努力地写文案,发微博,但是真的很难。
中国只有一个雷军和余承东,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网红,靠打造个人IP而在短时间内把车卖爆,难度远比想象的大。
03
安全根基,不应被流量侵蚀
Part Three
当部分车企沉迷于流量游戏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正在默默夯实安全根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曾强调:“造车不仅是技术,更是良心。”
安全是汽车工业的“国际通用语言”,更是奇瑞28年造车历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用户至上”已成为几乎所有车企的口号,但真正将这一理念落地的企业并不多。
岚图汽车则成立“用户共创委员会”,以开放姿态吸纳用户声音,制定了覆盖研发、供应链、服务全链条的“用户反馈优化机制”。从“对话”到“共创”,从“理解”到“兑现”,岚图把用户真正拉进企业核心决策流程,使其成为产品价值链的组成部分。
回望这场高管IP实验的集体折戟,实则是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阵痛。当流量泡沫退去,真正留下的将是那些敢于展现转型阵痛、坦诚沟通技术瓶颈、真诚连接用户需求的企业家。
“写在最后:
车辆可以更快,造车可以更快,但安全的底线永远不能突破。当火焰在成都天府大道上吞没那辆SU7时,它照出的不仅是一起事故,更是整个行业在速度、流量与安全之间的失衡。造车的本质,终究是将生命从A点安全送达B点,其他所有都是点缀。
”来源:一品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