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日元汇率,是日本一年新生娃的预估总量,连北京朝阳区的幼儿园都不够塞。
“68万”——这个数字刚蹦出来,朋友圈直接炸了。
不是日元汇率,是日本一年新生娃的预估总量,连北京朝阳区的幼儿园都不够塞。
更离谱的是,东京一半适婚姑娘连恋爱都懒得谈,政府急得把相亲局外包给AI,配对成功还发积分,像极了拼多多砍一刀。
可积分换不来凌晨三点冲奶粉的勇气。
年轻人算盘打得精:生一个娃一次性补贴6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三万,在东京也就够租半年1DK,外加两罐奶粉钱。
隔壁70岁大爷还在开出租,方向盘抡得比年轻人还稳,退休金却比工资高,谁还信“多子多福”?
于是街头出现诡异画面:银发司机边踩刹车边劝后排小情侣“早点生”,小情侣反手一个五星好评,下车直奔避孕诊所。
政府也豁出去了,提议对40岁未婚无子的人加2%“单身税”。
消息一出,推特热搜直接爆粗口:“有本事把房价打下来,再谈子宫使用权。
”抗议队伍里,有人举牌子写“子宫不是提款机”,旁边大爷凑过来问“提款机在哪”,代沟瞬间拉满。
更魔幻的是横滨的“共享子女”实验。
五个家庭拼一个娃,周一到周五轮流带,周末娃统一托管,像拼单买咖啡。
社工私下吐槽:娃不是共享单车,磕了碰了没法报保险。
试点三个月,两对夫妻离婚,娃问妈妈“为什么我有五个爸爸”,心理医生加班到凌晨。
机器人倒是真·带娃神器。
松下新出的陪护款,能测血压能哄睡,还能用爷爷奶奶的声音念绘本。
发布会现场,机器人一句“乖孙,快睡吧”,台下大叔直接泪崩:爸妈走得早,没想到在硅胶壳里听见熟悉嗓音。
可机器人再智能,也学不会人类那种“娃一哭就心跳漏半拍”的慌。
说到底,日本把“少子化”当成经济题,却忘了它也是一道情绪题。
年轻人不是不算账,是算完发现怎么都亏。
养老金像庞氏,房价像钉子,升职像饼,连恋爱都要积分兑换。
于是干脆躺平:不婚不生不买房,升职机会让给你,我要双休和睡眠。
丰田看不下去了,把退休年龄拉到70岁,顺便给45岁员工开“第二春”培训班。
讲师第一句话:“别把人生想成直线,是心电图。
”台下哄笑,笑完又沉默:原来后半场才刚开始,而前半场连个孩子都没留下。
有人把日本当反面教材,说中国别走老路。
可数据一摆,中国生育率也1.09,年轻人同样“四不”。
区别只在于,中国外卖骑手和直播带货撑起了2亿灵活就业,日本老头还在打卡上班。
数字经济像野草,给东亚社畜留了一条缝:实在混不下去,还能开网约车、写脚本、做账号,不至于被“终身雇佣”绑死。
野草归野草,根还是那块地。
想让人敢生,得先让人敢活:房价别吸血,职场别内卷,养老金别像盲盒。
否则再智能的AI月老,也撮合不了两颗想逃的心。
写到这里,手机弹出新闻推送:大阪“AI婚活”又配对成功一对,新人答谢词说“感谢政府发对象”。
滑到评论区,最高赞只有四个字——“祝好,不生”。
屏幕暗下去,像给这个话题按了暂停键,却没人知道播放键在哪。
来源:外向葡萄vWL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