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识别·科普大家说】中风识别与预防:科学守护生命健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0:11 2

摘要: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因脑部供血不足或出血导致脑部功能异常。根据发病机制,中风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占60%-70%)和出血性中风(占20%-30%)。缺血性中风多由脑血管阻塞引起,常见病因包括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则因脑血

国家百万减残 · 优秀科普作品

一、中风的定义与分类:揭开疾病的本质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因脑部供血不足或出血导致脑部功能异常。根据发病机制,中风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占60%-70%)和出血性中风(占20%-30%)。缺血性中风多由脑血管阻塞引起,常见病因包括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则因脑血管破裂导致,常见类型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风现患人数达1700万,每年新增病例约240万,死亡人数约110万。中风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中风早期的识别工具:“中风120口诀”“BEFAST”口诀

中风的救治效果与发病至治疗的时间密切相关,国际公认的“黄金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两款识别工具,助力快速识别中风,第一时间就医。

三、早期卒中的主要症状:任一症状,考虑卒中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单侧上肢或下肢无力,可累及一侧肢体(偏瘫)或单个肢体。麻木感多为针刺样或蚁行感。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一侧面部肌肉无力或瘫痪,表现为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说话费力、用词困难、句子简短;言语流畅但内容混乱;发音不清、语速缓慢、语调异常(构音障碍)。

双眼向一侧凝视;双眼向一侧难以纠正的侧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单眼突然失明(一过性黑矇)、双眼视野缺损、复视等。

眩晕伴呕吐:突发性旋转性眩晕,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伴随恶心呕吐、行走不稳。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突发性剧烈头痛,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意识障碍或抽搐:记忆力突然下降、计算力减退、定向力障碍、嗜睡、昏迷、抽搐等。

四、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了解并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中风的关键。

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因素:年龄(55岁后每增加10岁,中风风险增加1倍)、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遗传与种族因素、卒中病史与TIA病史。

可干预因素

高血压:约50%-70%的中风与高血压相关。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风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非房颤人群的5倍。

吸烟:吸烟者中风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倍。

饮酒过量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植物性食物、适量鱼类和海鲜、橄榄油作为主要脂肪来源。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戒烟限酒:避免二手烟暴露;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应对压力,进行冥想、瑜伽、深呼吸训练等。

定期体检: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管理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患者血压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高血脂患者:应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极高危患者(中风/TIA史)LDL-C

房颤患者:应进行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瓣膜性房颤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禁忌者选用华法林(INR目标2.0-3.0)。

五、紧急救治与黄金时间窗:时间就是生命

中风的救治效果与发病至治疗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在识别中风症状后,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院前急救

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准确地址和症状,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保持患者安静:让患者平躺,头部稍微抬高,避免移动患者,尤其是头部。

不要给患者喂食或服药:以免误吸或导致病情加重。

记录发病时间:这对于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院内急救

绿色通道:卒中中心应建立标准化的“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CT检查、医生评估和治疗。

再灌注治疗:对于缺血性中风,应在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治疗。

控制出血:对于出血性中风,应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六、结语:科学预防,积极应对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科学的知识学习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病风险。了解中风的定义、分类、识别、症状、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掌握识别工具和紧急救治方法,对于提高公众的中风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携手共进,科学预防中风,积极应对挑战,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和幸福。

百万减残 中等识别科普作品持续征集中... 投稿邮箱:bwjckp@163.com

本文来自【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