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研究:一旦患上慢性肾病,4件事就别做了,不要害自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5:32 2

摘要:62岁的陆先生在家人的劝说下,终于去了医院复查肾功能。他是半年前体检发现的“轻度肾功能下降”,医生建议他注意饮食、定期复查、少喝浓汤。可他觉得,“不就是肾稍微不好一点嘛,平时也没啥症状,能吃能喝”,就一拖再拖。

“我又不是尿毒症,喝点汤怎么了?”

62岁的陆先生在家人的劝说下,终于去了医院复查肾功能。他是半年前体检发现的“轻度肾功能下降”,医生建议他注意饮食、定期复查、少喝浓汤。可他觉得,“不就是肾稍微不好一点嘛,平时也没啥症状,能吃能喝”,就一拖再拖。

直到最近,他出现脸肿、乏力、尿少等症状,肾功能已从最初的“轻度异常”发展为慢性肾病三期

慢性肾病的可怕之处,不是初期有多严重,而是你一直觉得“没事”。

数据显示,中国慢性肾病患者已超1.3亿人,其中相当比例在早期因不重视、生活方式错误,最终病情悄悄恶化,走向透析的“单行道”。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联合发布的肾病管理研究指出:慢性肾病患者一旦确诊,有4件事一定不能再做,哪怕还没出现明显症状,也不能心存侥幸!

尤其是第4件,不少人自以为是“补肾良方”,其实是在“慢性自杀”。

很多人都以为,肾病只有到了尿毒症、透析阶段才算严重,早期“肾功能轻度下降”不痛不痒,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实际上,肾功能一旦开始下降,是不可逆的,就像水管生锈堵塞,越堵越严重,只能减缓,无法彻底恢复。

上海交大研究指出,肾病五期划分中,早期(1~2期)几乎无明显症状,但这个阶段进行干预,是防止进入透析的黄金窗口。

那为什么很多人错过了这个窗口?

原因就藏在日常生活习惯中

饮食重口、吃高盐高蛋白迷信“补肾偏方”,乱吃中药保健品觉得“反正没症状”,不复查、不改生活方式

这些行为,就像在本就“透水”的大坝上,一点点多敲几锤。

新华医院肾内科主任孙文介绍:“我们门诊接诊的患者中,接近60%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当导致肾病加速恶化。”

慢性肾病的可怕,不是立刻让你痛苦难耐,而是慢慢“拖垮”你。

如果继续错误生活方式,短短3-6个月,你的肾功能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1.水肿加重,尿液异常

早期水肿常被误认为“吃咸了”或“走路多了”,但其实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出现晨起眼睑浮肿、下肢轻微肿胀、尿泡多且不易消散,就是在“敲警钟”。

2.肌酐升高,肾功能明显下降

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关键指标,轻度肾病肌酐值可正常或略高,但若不管控,半年内可能升高超20%。这意味着,肾小球已经进一步受损,滤过率持续下降,进入不可逆的中期阶段。

3.贫血、乏力、食欲减退出现

肾功能下降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贫血,出现持续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表现。同时,尿毒素堆积也会抑制胃肠功能,让人吃不下饭、体重下降。

医生提醒:肾病一旦发展到中期,不仅药物干预难度加大,肾损伤也难以逆转。越早发现并改错,越有可能稳定病情。

为了帮助患者避免误区,上海交大团队总结了慢性肾病患者最容易犯的4大生活错误习惯,每一条都切中要害。

1.不要高盐饮食

钠离子摄入过高,会加重肾脏排钠负担,导致血压升高、水钠潴留,进一步加剧肾脏损害。

建议:

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不超过5g减少酱油、味精、腌制食品摄入多用柠檬汁、葱姜蒜等替代调味

2.不要高蛋白摄入

过多蛋白质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加重肾小球压力,加速肾功能恶化。尤其是健身爱好者和高蛋白饮食爱好者,风险更高。

建议:

适度控制总蛋白摄入,一般为每公斤体重0.6-0.8g/天多选优质蛋白,如蛋清、豆腐、鱼类减少红肉、动物内脏摄入

3.不要乱吃药,尤其是中草药、止痛药

很多人一听“补肾”,就开始吃枸杞泡水、人参、虫草、鹿茸、补肾丸等,殊不知多数中药未经肾毒性评估,成分复杂,容易引发“药源性肾病”。

还有不少人,平时头疼脑热就吃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长期使用也会引起肾小管间质性病变。

建议:

慎用一切非医生指导的药物或保健品出现疼痛、炎症等症状,优先咨询专业医生,避免滥药

4.不要憋尿、不规律作息

长期憋尿,会导致膀胱压力增大、细菌上行感染,最终引发肾盂肾炎,加速肾损伤。熬夜、作息紊乱也会使内分泌失衡、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对肾血流造成负面影响。

建议:

每2~3小时排尿一次,切勿憋尿每天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晚上10点后尽量不进食,减少肾脏负担

医生强调:很多人不是被病打败,而是被“不以为意”打败。

慢性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继续踩雷。

肾,就像一台不吭声的净水器,日夜为我们默默工作。

可惜的是,很多人只有在这台“净水器”彻底罢工、发出故障警报时,才突然警觉——“我是不是该注意点了?”

如果你或你家人被确诊为慢性肾病,请务必记住:不是等到有症状才开始重视,而是从今天起,就要行动起来。

每一次忌口,每一次按时作息,都是在为自己的肾脏“减负”。肾病不可逆,但你能做的事,还很多。

当然,本文所列内容仅为大众健康科普指导。具体情况仍需结合个人病情,建议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肾内科面诊,接受规范评估与治疗方案制定。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病研究组,《慢性肾病综合管理干预研究报告》2022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1年第37卷第6期:“中草药相关性肾损伤的机制与防控建议”

Mayo Clinic:“Chronic Kidney Disease - Causes and Prevention”

国家卫健委发布《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出版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