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带着“娃小宗”单飞:是复刻传奇还是另起炉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15:03 1

摘要:最近宗馥莉从娃哈哈辞职、专心搞“娃小宗”的消息刷了屏。有人说这是“公主”脱离母体闯天下,也有人觉得没了“娃哈哈”的金字招牌,新品牌根本站不住脚。毕竟娃哈哈是陪伴几代人的国民品牌,而“娃小宗”听起来像个“晚辈”。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宗馥莉这步“另起炉灶”,到

最近宗馥莉从娃哈哈辞职、专心搞“娃小宗”的消息刷了屏。有人说这是“公主”脱离母体闯天下,也有人觉得没了“娃哈哈”的金字招牌,新品牌根本站不住脚。毕竟娃哈哈是陪伴几代人的国民品牌,而“娃小宗”听起来像个“晚辈”。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宗馥莉这步“另起炉灶”,到底能不能再创当年娃哈哈的辉煌?

要聊“娃小宗”能不能成,得先搞懂它为啥会出生。这事儿根子在娃哈哈复杂的股权结构上——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持股46%,宗馥莉个人占29.4%,职工持股会占24.6%。想动“娃哈哈”商标?必须全体股东点头,国资这关就很难过。宗馥莉之前想推动商标转移没成,干脆自己搞了“娃小宗”,由她100%控股的宏胜集团运营,跟娃哈哈没一点股权交集。说白了,这不是主动分家,是股权制约下的“曲线救国”。

其实宗馥莉早试过闯市场,之前搞的KELLYONE请了流量明星代言,走潮流路线,结果线上店铺都清空了,最后只能当员工福利发。那次失败其实埋了教训:饮料市场光有“网感”不行,得有实打实的供应链和渠道。这次“娃小宗”明显吸取了教训,手里的牌比当年硬多了。

最核心的底气是供应链底子。宏胜集团从2003年就给娃哈哈代工,现在手里有19个生产基地、48家子公司,光西安的新基地年产能就有80万吨。小到PET瓶制造,大到成品灌装,整个产业链都现成的,不像新品牌得从零搭班子。更关键的是渠道,北京、黑龙江、西藏等12个省份的经销商已经改签宏胜系公司,这些人跟着娃哈哈卖了几十年货,下沉市场的门路门儿清 。有生产有渠道,“娃小宗”一出生就不是没脚的小鸟。产品定位也踩在了风口上。首款凝香乌龙无糖茶卖4块钱,圆瓶配水墨画包装,跟娃哈哈传统的方瓶形成鲜明对比,摆明了要抓年轻人。这步棋看得准——2023年无糖茶饮市场增速110%,预计2025年规模能破百亿,而娃哈哈主品牌在含糖饮料上的老印象很难扭转。而且“娃小宗”不只有茶饮料,还注册了啤酒等新品类,既靠复刻娃哈哈优势品类降低风险,又想开拓新战场,算是“守正出奇”。

但要说再创辉煌,“娃小宗”面前的坑可比路多。首当其冲的就是白热化的竞争。无糖茶赛道里,农夫山泉、奈雪的茶早站稳了脚跟,元气森林靠着营销把年轻人的胃口养刁了。更糟的是“自家人打自家人”,宗馥莉的叔父宗泽后搞了个“娃小智”,喊着“同配方、更低价”的口号,已经签了150多家经销商 。一边是行业巨头,一边是家族对手,“娃小宗”夹在中间腹背受敌。

品牌认知的坎更难迈。老消费者对娃哈哈有感情,可能觉得“娃小宗”是蹭热度的“山寨货”;年轻人又反感这种“沾亲带故”的命名,觉得不够新潮。KELLYONE当年就是没打破“娃哈哈公主副业”的印象,才没能出圈。现在“娃小宗”的微博账号粉丝才几百人,连条内容都没发,怎么让年轻人记住自己,是宗馥莉必须解决的难题。

渠道的隐患也不能忽视。虽然12个省份的经销商改了签约主体,但这些人是冲宗馥莉的面子,还是真看好“娃小宗”?不好说。有经销商就坦言,对新品牌没底,只能先试试水 。要是产品卖不动,经销商随时可能转投“娃小智”或者其他品牌,毕竟生意是要赚钱的。当年娃哈哈的联销体靠“保证金+返利”绑了三十年,“娃小宗”的数字化管理能不能留住人,还得打个问号。

更关键的是,“娃小宗”要面对“娃哈哈后遗症”。宗馥莉在娃哈哈搞改革时,关闭亲属工厂、转移经销商,已经引发了内部矛盾,有老员工说收入降了、福利没了,对她信心不足 。现在带着“娃小宗”单飞,团队凝聚力、执行力能不能跟上?万一内部不稳,再碰上外部竞争,很容易出问题。

不过换个角度看,“娃小宗”的独立属性其实是张好牌。宏胜集团100%控股意味着宗馥莉能自己拍板,不用看股东脸色,这在快消行业太重要了——市场变了能马上调产品,营销没效果能立刻换思路,比娃哈哈那种庞大的体系灵活多了。而且她手里有宏胜的百亿营收盘子,就算“娃小宗”初期没起色,也有足够的资金撑下去,不像初创品牌一缺钱就垮。

行业趋势也给了“娃小宗”机会。现在消费者越来越认健康,无糖、天然成了刚需,2024年健康属性饮料销售额涨了26%。“娃小宗”主打无糖茶,正好踩中这个点。下沉市场的潜力更不用说,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而跟着宗馥莉的经销商本来就擅长做下沉市场,要是能把价格和产品做对味,说不定能打开一片天。

对比当年的娃哈哈,“娃小宗”缺的是国民度,但多的是对新市场的理解。宗庆后靠AD钙奶、纯净水抓住了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而宗馥莉要靠健康、潮流抓住Z世代。时代不一样了,“辉煌”的标准也变了——当年娃哈哈年销几百亿叫辉煌,现在“娃小宗”能在细分赛道站稳脚跟、成为年轻人认可的品牌,也算一种成功。

说到底,“娃小宗”能不能再创辉煌,关键看宗馥莉能不能平衡好“继承”和“创新”。继承宏胜的供应链、经销商资源,这是基础;创新品牌调性、产品体验,这是出路。要是还像KELLYONE那样只玩表面功夫,肯定不行;但要是能把供应链优势转化为产品力,再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品牌故事,未必不能复制甚至超越当年的传奇。

高盛报告把这事类比成王老吉和加多宝之争,说农夫山泉可能是最大受益者。但这话言之尚早,宗馥莉在行业里摸爬了20年,不是没经验的新手。“娃小宗”现在刚起步,就像刚上桌的牌局,手里有王炸(供应链)、有顺子(渠道),但能不能赢,还得看出牌的技巧。

咱们可以等等看,2026年经销商全面切换品牌后,市场的真实反应才是最实在的答案。但无论结果如何,“娃小宗”都是传统企业二代创业者的一次勇敢尝试——不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敢自己下场拼,这份勇气已经比很多继承者强多了。至于能不能再创辉煌,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来源:雷霆战神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