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无抵押也能贷款,县域小微融资难有了新解法丨五篇大文章调研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5:05 1

摘要:“我们光工资支出一天就好几千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肥料农药等,东挪西凑后,资金还是差一大截。”安徽省灵璧县葡萄种植户汪郁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申请到放款,短短十来分钟,2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

农户的葡萄种植园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付乐 安徽省灵璧县摄影报道

近百亩的葡萄种植园,小小的玉石店……无数小微、小小微、个体工商户,组成了产值几十亿、数百亿元的地方支柱产业。

“我们光工资支出一天就好几千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肥料农药等,东挪西凑后,资金还是差一大截。”安徽省灵璧县葡萄种植户汪郁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申请到放款,短短十来分钟,2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

传统风控依赖硬指标,以分期乐普惠为代表的行业机构,正以“科技+场景”破局,通过整合多方数据、开展融合建模与线下核验,精准识别需求与定价,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为县域小微企业打通融资通路。

小葡萄里的大产业

秋凉漫进皖北的时候,雨总来得绵密。

清晨7点,记者一行人来到安徽省灵璧县下楼镇。这里的田野被雨丝织成半透明的网,一片片葡萄架在雨里静立着,空气中混着葡萄的香气,这是皖北秋天最实在的滋味。

汪郁每走几步就停下来,伸手拨开挂在藤蔓上的蓝膜袋,袋子里裹着的“阳光玫瑰”已染上浅琥珀色。这些葡萄陆陆续续走进盒马鲜生、百果园等全国各地商超的货架,汪郁也随之迎来今年的大丰收。

“刚开始家里的葡萄园只有十来亩,全靠父母两人打理。老父亲走后,我从外地打工回来,接过了这片园子,把原来的地扩了10倍。”汪郁说道。

从古到今,中国农民与土地相依为命,耐心守候每一个春秋。站在高处望去,汪郁的葡萄园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的一大片。去年,他的葡萄种植面积接近一百亩,在当地镇上算是数一数二的规模。

农户采摘葡萄

恰逢葡萄的关键采摘期。汪郁指尖轻轻碰了碰果实,确认果肉够实,才又把袋子仔细系好。“这几天我们天天采摘,三四十个工人,一天能采三四万斤。”汪郁说道。

然而,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每年的资金投入跟着大幅上升,这也是汪郁创业以来面临最大的资金瓶颈。“种葡萄的一大问题是机械化程度不高,需要大量人工投入。从施肥打药、整枝修剪到套袋采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力。最忙的时候,每天要雇几十个工人,只是工资支出一天就好几千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肥料农药等等。”汪郁细数着开支。

“我们周转资金比较大,一年需要几百万元。”汪郁称,自己跑过镇里的银行,了解到农业贷款要走流程,得评估土地,找担保人,最快也得一个月。他表示,农时不等人,过些日子温度一降,葡萄就不长了,影响今年的收成。

转机是在一个午后,朋友给他推荐了分期乐普惠的信贷产品。“能不能批过”“多久能放款”“能贷出来多少”,汪郁带着一连串疑问,拨通了朋友给的电话号码。

接到汪郁电话后约一个小时,分期乐普惠灵璧线下门店的客户经理就出现在他的葡萄园里。客户经理对葡萄园实地调研后,再结合历史收成数据与市场收购价,很快就完成了汪郁的审批放款。

汪郁至今记得那个下午,也就十几分钟,自己手机就震了,点开一看,20万元到账了,准备用这笔钱给工人们发工资。

“虽然今年的葡萄收购价格较往年有点低,但收入还是会有个四五十万元。”汪郁称。

县域融资的“最后一公里”

阳光玫瑰

走在乡间小道,有老乡热情地打招呼,“你们明天来就好了,能赶上镇上的葡萄节,什么样的葡萄都有,热闹得很。”

葡萄产业是灵璧县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全国县域经济的一个缩影。目前,灵璧县下楼镇葡萄种植总面积7000余亩,总产值达到3.5亿元左右。

小小的葡萄园看似分散,却共同构成了地方农业产业的“基本盘”。不过,这些小微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却始终被“资金”问题牵绊。

小微企业、农户过去与金融机构打交道时,心里可能会有抵触情绪,认为通过率低,只愿意通过熟人朋友周转。

51岁的玉米种植户李刚同样面临资金周转难题。李刚对本报记者表示,以前缺钱周转时,都会找亲戚朋友借,但现在都机械化了,别人也要周转,也缺钱。今年4月,他在分期乐普惠借出来一万元用于拖拉机维修,8月又借了8千元。

记者近期在多地走访调研时发现,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通常缺少抵押物、流动资金,经营场景多分布在县域、乡镇等下沉区域,且经营点位分散、行业跨度大,金融需求呈现“小、散、杂”的特征。

如果将金融体系比作“森林”,大型企业就好比枝叶繁茂的大树,中型企业则是灌木丛,都容易被传统金融机构的资源覆盖。而小微企业好比森林生态系统的小草,‌往往被忽视。乐信相关数据显示,66%小微企业有贷款需求,但仅有21%最终获银行小微贷款支持,供给和需求失衡。

绕开传统信贷风控壁垒

灵璧县采摘葡萄场景

正是看到县域小微企业的核心需求,以分期乐普惠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平台,通过模式创新为灵璧县的小微企业打造了适宜的融资方案,也为县域经济的资金流动打通了“堵点”。

通过风控识别和属地化团队,分期乐普惠扎根地方特色产业,利用“2+2=4”模式,让小微企业有了自己的“钱袋子”。

具体来看,围绕用户生命周期,分期乐普惠搭建识别体系,引入行业三方数据并增加细分行业维度数据,迭代完善风险、收入、用户行为等模型,为业务人员提供精准多维的“画像”指引,提升客户的识别率。

据乐信副总裁杨涛介绍,团队将客户经理与客群分设矩阵,通过相互匹配建立最优矩阵以最大化系统效率。同时为优质老客筛选更优利率、更高额度,并叠加借钱优惠券,推动客户复购。

在普惠金融服务优化中,数据识别能力是关键突破点。通过处理文本、语音等历史非结构化数据,结合意愿模型,可指导客户经理定向触达潜在需求群体。以贷前审核为例,过去借款人需提供多种申请材料,其中大量非结构化信息处理难度大,通用技术提取文本有限且需大量人工核对补录。引入大模型技术后,系统能高效识别合同中的文字、表格、印章等元素,自动解析表格结构并精准提取关键数据,大幅减少人工核验工作量,提升处理效率。

杨涛表示,借助数据建模、自动化操作,结合线下更透明的非结构化信息,可精准定位急需资金且符合乐信风控资质的群体,实现高通过率、低风险的精准化运营,将更多资金需求人群纳入评估体系。

一方面,精准风控不仅成功定位潜在资金需求客户,更优化了整体风险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对老客的精细化运营,分期乐普惠老客的月借款复购得以逐步提升。

分期乐普惠门店

此外,在地理层面,小微企业难以就近获取金融服务,部分要依靠老家银行。分期乐普惠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属地化团队扎根本地,按照“双录”合规要求,结合用户自身资质,可以做到无固定抵押物、无学历等条件排斥,迅速放款。

分期乐普惠的业务模式打破了金融服务的地域性局限,以“县域门店”为线下核心触点,推进属地化服务,目前覆盖30个省份,超2000名线下直营获客团队。

杨涛表示,未来乐信将逐步探索出“服务易得,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从“人找资金”到“资金找人”的模式转换,通过“实体门店+上门服务”模式,分期乐普惠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让用户真正感受到“看得见、用得清、信得过”的金融服务。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