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麻省理工后来出了一份报告,直接把人给点醒了——95%的企业搞AI压根没赚到钱,反倒赔了个底朝天,连美股都被带崩了。OpenAI的奥特曼也下场说话了,说现在这股AI投资热太盲目,有些人要亏得很惨。
AI刚火那会儿,谁都说它是万能的,做PPT、记会议、写报告、做播客,全都能一键搞定。教程一堆堆,收藏夹满满当当,但真正点开用的没几个。
麻省理工后来出了一份报告,直接把人给点醒了——95%的企业搞AI压根没赚到钱,反倒赔了个底朝天,连美股都被带崩了。OpenAI的奥特曼也下场说话了,说现在这股AI投资热太盲目,有些人要亏得很惨。
如今风向骤变,曾经炙手可热的AI变成了工作时的负担,可是AI到底有没有用?当然是有具有一定的用处的。但说到底,大家分成了三拨:有的人用两次就扔,有的人一用就上瘾,还有一堆人,进了9块9的学习群,热情最高,忙得也最凶。
问题就是用AI越多,越觉得自己没时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对此事展开专项研究,结果显示,自ChatGPT上线以来,AI使用频率越高的行业,从业者人均每周工作时长越长,与之相对,休闲时间却显著缩减。这个结果多少有点讽刺,本该是“效率神器”,结果成了“加班利器”。
其实不光是AI,其他科技产品也在“反向进化”。各种智能手表手环,看似便捷,功能一个比一个花哨。但晚上翻个身就被手表亮醒,睡意全无。语音唤醒像抽风,一会儿弹出心率数据,一会儿提醒喝水,忙得人跟陀螺似的,最后变成被监控的生活。
更别提智能电视了,想看个直播频道,先点开APP,再跳广告,进个主界面还得点好几层。据广电研究院统计,要想看到正常直播,最多得点11次。
最让人头疼的当属清洁电器,为求省时省力之效,有人购置扫地机、洗地机与吸尘器等清洁电器,冀望借其便捷功能,轻松应对日常清扫。
结果呢,扫地机碰到桌角掉头就走,洗地机用完还得手洗拖布,吸尘器吸完还得倒尘盒清滚刷上的头发。用这些机器打扫一遍的时间比自己动手还要久,摆弄机器比干活还要累。
科技如果不能减轻负担,那所谓的“智能”,不过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现在的很多厂商,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创新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堆功能,只要看上去够炫酷,至于实用不实用,没人关心。
比如早些年的扫拖一体机,传统设计的圆形拖布,边角区域怎么都扫不干净,滚筒拖布则面积小、压力弱,拖地像是在挠痒,要拖干净油渍污垢,不是多拖几遍就是手动补救。
这些产品的出现,仍然掩盖不了一个事实:科技在飞奔,人的时间却越来越不够用。
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间,年轻人的平均工作时长显著攀升,较之前增加逾4小时。这一变化或反映出当下年轻人在职场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在2009年至2018年这一区间,中国居民每日的工作时长总体较为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有序展开日常劳作。
然而,自2018年起,每日平均工作时长较之前增加了21分钟。短短二十一分钟,却让工作的疲惫悄然加重,生活的天平也似更倾斜。反观同一时期,大家用于消费和休闲的时间,从每天80分钟下降到43分钟,几乎砍了一半。
2018年前后,工作时长呈现出显著的对比态势。这之前,移动互联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峰值,电商、社交、支付体系已经成熟。
之后几年,5G普及,短视频快速下沉,AI开始大爆发,新能源技术也开始跃进,城镇化率超过65%,整个社会的节奏被彻底加快了。
李迅雷做过一个实验,让200个人每轮游戏随机给别人1块钱,所有人起点相同,但当游戏运行到2万轮后,20%的人已经拥有了近50%的财富。哪怕最公平的规则,时间一长,也会走向不均。
这些年,各类反内卷政策陆续出台:育儿补贴、免费幼儿园、跨境征税、扩大个税扣除、高中双休、平台降低骑手抽成、企业禁止加班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在释放“人的时间”。
过去强调投资基建,现在则是要投资人力资源,时间和精力,才是最该被珍惜的资产。
但劳动时间延长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产业结构的畸形。很多地方一窝蜂发展5G直播、芯片制造、新能源光伏,政府层面大量补贴,企业拿到资金后卷入价格战。为了抢市场,只能拼低价,压缩成本。工人被迫延长工时、增加加班,然而订单却难以盈利。
像汽车行业,为了换销量大幅降价;光伏企业为拿项目低价投标;即时零售平台靠补贴抢客户。表面看是市场繁荣,实际却是低水平的内耗。
今年这些行业集体降价返利,背后其实透露出一个思路——去产能,去内卷。供应商和经销商要保住利润,消费者也要有真实获得感,不再是价格越来越低,但体验却越来越差。
倘若降价的缘由源于效率的显著提升,那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靠压缩劳动力、牺牲用户时间来降价,那注定是恶性循环。
未来的科技,不是要看谁的功能多、噱头响,而是谁能真正解放人的时间。能让我们从繁杂琐事中挣脱出来,去好好生活,才是好科技。
来源:厉建林医生通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