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馆长”和黄智贤为什么吵得厉害,又慢慢站回问题本身?很简单,两个阵营都想借流量,但蓝营拿不出议题的骨头。网红吃的是关注,政党要的是组织,借一天可以,靠不住。
先说结论。蓝营现在最致命的,不是对手强,是自己没规则。人事靠耳语,决定靠小圈子,最后大家都在赌气,不在拼事。
岛内支持者累了。网上的蓝粉也散了,热度一波波,但留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改选风波,让人感觉“换脸不换路”。
“没有透明规则,任何人设都是一次性“
“馆长”和黄智贤为什么吵得厉害,又慢慢站回问题本身?很简单,两个阵营都想借流量,但蓝营拿不出议题的骨头。网红吃的是关注,政党要的是组织,借一天可以,靠不住。
A和B怎么选?是靠人气,还是靠制度。蓝营过去老想借“人设”冲一把,可派系在后面拉扯,最后变成谁也不服谁。年轻人一看,转身就跑。
朱立伦会不会继续?看动作就明白。不断有人被拱上台,名字换来换去,但规则不见影。你以为是在征询民意,其实是在分割票源。等大家都悬空,他再出来当“不得不”。
“把水搅浑的人,往往想当最后的清道夫“
傅崐萁赴日这事,时间点卡在纪念节点,基层蓝粉火气很大。对外交流本不该被骂,但不看时机,不看姿态,就像故意踩线。回来一句“正常参访”,更像不在意感受。
蔡正元过去敢骂人,这次却第一时间护航。理由也很直白,没举“小旗子”。可照片一放,网友直接反驳。立场不是问题,标准不一才伤。
再看柯文哲。蓝白合谈崩,他把自己放在“被迫分手”的那一边,镜头前很克制,组织里很紧。他让黄珊珊出面挨打,自己留后手。小党好掌控,议题掌握在几个人手上。
“蓝白合不是恋爱,是合同,得有条款和惩罚“
要是傅崐萁真下场,票会被切成几段。军系一段,青年一段,党团一段。每段人都自信,没人有过半。最后逼着谈条件,不谈就烂尾,谈了也内耗。
“怎么办”这题不难,却没人真做。第一,先把党主席改选的流程公示,辩论直播,问题提前给,临场追问也要有。第二,签署诚信条,谁放话抹黑,次日道歉,否则退出。第三,民调要外部做,样本公开,误差写清楚。
基层怎么看?里长怕资源断,最怕一人说了算。青年志工要清楚价值线,不要今天亲美明天亲日,后天又说要对话。网红要争的是议题主导,而不是跟哪个派系合影。
黄智贤这几年挨骂,不完全是她的问题。她揭派系的旧账,语气重,很多人不爱听。可时间拉长看,有些点确实对上了。把蓝营当“天然统”的那些人,现在也不敢再拍胸脯。
“别把任何阵营当信仰,只把规则当底线“
别忽视网络的反噬。平台算法推同温层,骂久了会自嗨,一旦现实不照剧本走,情绪就崩。蓝营这波,先是追捧,再是失望,最后是冷漠,这才最可怕。
媒体也在设议程。谁敢爆料,谁就有版面。内部互打的细节,被放大十倍。久了以后,外面只记得你们“内斗”,记不得你们做过什么案子。
接下来选战逼近,冲突还会更密。馆长会更谨慎,他不会轻易绑在蓝白身上。他更可能站到中线,挑议题打。司法、能源、义务役,这三块最容易发力。
黄智贤会不会和馆长合流?不太像。两人风格差太远,一个硬到底,一个看流量。但在特定议题上会重叠,比如反内斗,反漂移,这没问题。
A/B再对一次。口号型动员,很快,但留不住。制度型动员,很慢,但稳。年轻人最怕的,就是今天说开门,明天又关灯。透明才是最低成本的信任。
如果蓝营真想回温,就别再靠“拱谁”。把时间表写出来,谁报名,什么资历,哪些争议,采取什么补救。外面看得懂,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我也可能看错,但规则不会骗人。看人别看表情包,看他怎么投票,怎么用钱,怎么担责。选前话很漂亮,选后就看谁敢兑现。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