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往前推,2019年到2025年,地点从国内实验室到东南亚多国,事件就是刘某先私拷资料、后跨境卖情报,最后在2025年1月回国落地时被抓,3月被法院判处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光明网在3月19日公开了案情要点。这是近年来少见的重刑,说明泄露的内容很要紧。
最近国家安全部门公布的一起间谍案子,刘某原先在某科研院所干助理工程师,因为个人原因搞出大麻烦,最终落得死刑的下场。
这事牵扯到国防机密,影响可不小。很多人听到这个,可能先想到的是歼35A战机的数据是不是真被卖了出去,毕竟刚在航展上露面没多久,就闹出这么一出。
时间往前推,2019年到2025年,地点从国内实验室到东南亚多国,事件就是刘某先私拷资料、后跨境卖情报,最后在2025年1月回国落地时被抓,3月被法院判处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光明网在3月19日公开了案情要点。这是近年来少见的重刑,说明泄露的内容很要紧。
先看事实:刘某毕业进了国防科研单位,当助理工程师,主要是整理实验数据、处理技术文档。因为岗位性质,他能接触不少涉密材料,包括装备测试报告和材料参数。简评一句,这类“辅助岗”容易被忽视,但接触面不小,内控不能只盯着“核心岗”,离职前后要把关。
接着说他的状态:工作平平,2019年上半年几次申报升职没过,心生不满。然后在离职前几个月,他开始私下拷贝文件,用个人设备存涉密资料。评论一下,单位里情绪和风险信号要有人盯,尤其是准离职员工,资料外带是高发点。
然后他辞职,2019年下半年离开单位,转去炒股。刚开始用积蓄,后来借亲友钱、信用卡套现,甚至碰高利贷。结果几次大操作失手,到2024年上半年欠到几十万。这一步很关键,因为这个债务压力,是外面对他下手的切口。
事实往下走:2024年7月,刘某开始用加密工具注册匿名账号,在网上找境外渠道,拆分文件试卖,先发样本、开价几万美元。对方先低价收了点,随后断联。刘某不死心,又买匿名电话卡和银行卡,设多层转账路径继续推销。简评一下,这套“低价试单—小额走账—多跳转”的玩法,情报黑市常见,同样也容易在资金流、通信流上留下痕迹。
8到11月,他多次出境,去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在酒店用公共WiFi传资料,款子打到匿名账户。每次换航班和酒店,用假名和行业代码掩盖。与此同时,国内部门用大数据盯资金异常和跨境通信,锁定了他。2025年1月他一回国就被带走,审讯中供认不讳,3月法院以间谍罪、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判死刑,判决很快执行。再说一句,死刑在这类案子里很少用,通常只有多次交易、涉核心机密、危害严重才会落这个结局;历史上东风-31导弹泄密案里两名主犯被处决,级别就属于这一档。
外界关心的点是,泄露的到底是不是歼35A相关。官方没点名,媒体和军圈结合时间节点做推测。事实层面能说的是,歼35A作为新一代中型隐身战机,2024年11月在珠海航展公开亮相,源自2012年首飞的FC-31项目,双发布局,方向是上舰使用。核心参数至今未公开。评论一句,不论是不是这款机型,只要涉及材料工艺和隐身涂层测试数据,被对手拿到,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雷达、红外和维护环节的克制,等于把我们的短板暴露在对方案头。
把视野拉宽一点。近年境外情报机构常通过第三地中转、网络加密、资金多跳来接触卖家,东南亚是常见落脚点。美国和盟友在印太投放大量兵力,F-35系列常态巡航,各方在海上和空中天天掰手腕。我们新装备上舰,是下棋的一步;对方自然盯我们的试验数据和维护数据。因为这个,数据加密、分级授权、离职审计、最小化取用、全链路溯源,得立刻补齐,同样要把反侦和教育做实,别让债务、情绪这些软肋被捏住。
还有一个现实点:这次买家一开始低价试收、后来断联,说明他们也在评估价值和风险。即便如此,伤害已经造成。判死刑不是为了“吓人”,是告诉所有在科研一线的人,涉密资料哪怕是一页测试记录,只要出手,就是踩红线。
傍晚的珠海航展场馆外,停机坪边风有点大,志愿者把围栏再往里拉了一寸,地勤蹲在机腹下检查设备舱的封条,游客抬着长焦镜头拍外形,远处的播音喇叭在循环提醒不要越线。下一步,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的离职审查、数据防护、资金异常联动预警,会不会马上升级到位?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