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独有偶,国内上半年还有15家银行新增了15万高净值客户,这些人的可投资资产都在千万以上。
前阵子刷到条新闻,世界首富拉里・埃里森一天就多了890亿美元。
这数儿搁咱普通人身上,几辈子都未必能攒够。
无独有偶,国内上半年还有15家银行新增了15万高净值客户,这些人的可投资资产都在千万以上。
一听说经济不太景气,最先做的就是勒紧裤腰带。
买菜得比三家价,买衣服先看折扣区,就连喝杯奶茶都得犹豫半天。
但你要是路过北京SKP的爱马仕门店,就会发现工作日下午还排着长队。
六位数的包得先“配货”才能买,30万的手表更是抢都抢不到,就连近千元的香薰蜡烛,都有人成打往购物袋里装。
看到这反差我都懵了,为啥经济越差,富人反而越富、消费还越猛?
一边暴富一边缩衣,这“财富双轨制”到底咋来的?
我特意查了2024年福布斯实时富豪榜,全球前100的富豪在经济下行那季度,平均财富居然还涨了不少。
北京SKP上半年的奢侈品销售额也没跌,中国奢侈品协会给的数据是涨了12%。
本来想这富人是不是在“非理性消费”?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他们花的钱,不过是资产增值后掉下来的“零头”。
咱普通人就不一样了,2024年第二季度,国内城镇青年里做兼职、灵活就业的人占比都到28%了。
薪酬所得是咱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旦企业裁员降薪,日子立马就紧巴。
如此看来,同样是经济下行,富人和普通人的“财富增速”“消费能力”差得这么多。
真不是简单的“贫富差距”能概括的,核心是咱获取财富的逻辑根本不一样。
很显然,富人的财富能逆势涨,关键在他们手里握的“东西”不一样。
咱普通人的财富多是薪酬所得,顶多加点存款和自住房产,这些东西没法自己“生钱”,还得依赖雇佣关系稳定。
可富人持有的是股权、私募基金、大宗商品这些“生产性资产”,不仅能自己产生现金流,还能撬动信贷杠杆。
招商银行2024年的私人财富报告里写着,高净值人群一半多的资产都投在了股权和另类投资上,存款只占15%。
这些资产直接对接金融市场,一旦国家启动逆周期调节,比如降准降息,货币放水的第一站就是金融市场。
就像去年A股创业板指,降准后一个月就涨了18%,富人手里的资产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咱普通人呢?去年八月的金融数据特能说明问题。
社会融资增量有25693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也有13658亿元,可居民贷款只增加了303亿元。
这钱就像开了水龙头,先流到金融市场和地方账本,根本没流到咱的薪酬账户里。
所以八月CPI还降了0.4%,消费增速也没达到预期,不是咱不想消费,是手里真没多余的钱啊。
80后、90后当年被房子、车子绑住,现在00后又被精品咖啡、盲盒、IP周边吸引。
艾瑞咨询说2024年情绪消费市场都到1.2万亿了,18到25岁的年轻人,每月花在这上面的钱能占收入三分之一。
本来想这些消费能带来快乐也挺好,后来发现不对,这些钱花出去换不来房子、教育这些“结构性资源”。
反而让咱把钱用在“及时满足”上,没攒下能生钱的资产。
现在微短剧市场都突破500亿了,网络音频付费也涨了45%,直播间里好多前央视制片人、空姐转行做直播。
QuestMobile说2024年第三季度,每天刷短视频超过2.5小时的人有8.2亿。
我也爱刷短视频放松,但仔细想,这其实是咱在现实里压力大,找的廉价避风港。
娱乐从来不是经济的解药,顶多是个创可贴,贴住了疼,没解决根本问题,说到底,经济越差富人越富,核心是三重差异。
资产结构上,富人持生产性资产,咱持消耗型财富,货币流向上,放水先到金融市场,咱薪酬没动静。
资本逻辑上,富人靠生产资源赚钱,咱容易陷进情绪消费。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很多人以为“努力就能变富”,可现实是财富分配里“资源承接能力”才是关键。
毫无疑问,普通人想改变,得先跳出“买买买”的陷阱,多关注能长期积累的东西,比如学个技能,或者试试低门槛的投资。
更何况,也希望未来货币能更多流到普通人手里,让大家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而不是只有少数人能接住红利。
来源:娱侠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