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闺蜜群里甩出一张彩礼贷海报,30万额度,年利率4.9%,底下小字写着“专款专用,不得用于购房”。
“不是不想结,是结不起,也不敢离。
”
凌晨一点,闺蜜群里甩出一张彩礼贷海报,30万额度,年利率4.9%,底下小字写着“专款专用,不得用于购房”。
屏幕这边,四个女生同时发了同一个表情包:地铁老人手机。
没人觉得好笑。
江西那位准新郎去年真把这笔钱贷了出来,18.8万现金摆成心形,拍照发朋友圈,三天后女方家追加三金,总价涨到28万,婚期直接黄了。
银行客户经理在朋友圈安慰他:没事,额度留着,下次还能用。
同一周,北京朝阳法院判了另一起案子:男方要求返还188万彩礼,法官把金额拆成“节日红包”“改口费”“钻戒折旧”,最后一锤定音——退160万。
评论区高赞留言:原来爱情真的可以按斤称。
抖音上#反催婚大赛#播放量18亿次,最火的一条视频没有台词,只有女孩把假婚戒套在左手无名指,对着镜头比“嘘”的手势,背景音是她妈在厨房喊“明年必须办事”。
播放量四千多万,点赞的人不一定叛逆,但一定被催过。
糊弄学话术更新到3.0版本:
“在接触了”=刚加微信;
“三观还在磨合”=对方已读不回;
“爸妈再等等”=余额宝里还差20万。
淘宝店家把“反催婚神器”做成礼盒:一枚掉色银戒、一张P的结婚证外壳、一张“妊娠报告”PS模板,月销3000套。
买家评论很诚实:没用,该吵还是吵,但至少饭桌上能安静五分钟。
有人干脆上网认“电子父母”。
小组里发帖格式固定:年龄、城市、能接受的关心频率。
一个上海女生找了俩“爸”“妈”,每天固定问候三句,不越界,不视频,过节发52块红包,换来一句“宝贝辛苦了”。
三个月,小组成员从3万涨到20万,管理员说最多的一天,后台崩溃七次。
现实里,代际调解师按小时收费,800起跳,1500算中档。
咨询室最常见的一幕:孩子坐着不说话,爸妈把户口本拍在桌上,“今天不聊明白谁都别走”。
调解师把流程拆成三步:先让爸妈把“别人家的孩子”说完,再让孩子把“养娃账本”摊平,最后大家一起算一笔账:
房子首付120万,装修30万,酒席平均一桌4888,钻戒1克拉起步7万,月子中心3万8,产检+顺产2万5,奶粉尿片一年4万,幼儿园每月6000……
算到一半,爸爸突然问:能分期吗?
杭州试点“婚育友好型社区”,给新婚小两口提供过渡房,最多住半年,月租800,附带共享厨房和托育角。
报名的人不少,真正入住的不到三成。
工作人员私下吐槽:不是房子不好,是住进来就得被社区阿姨排队介绍对象,谁扛得住。
高校把婚恋课纳入必修,37所高校试点,期末作业之一是“写一份离婚协议”。
老师解释:先学会怎么离,才知道要不要结。
课堂签到率第一次超过电竞选修。
统计局最新数据:婚庆服务价格同比涨9.8%,月子中心涨12.3%,婚房购置平均年龄推到34.2岁。
育娲人口研究补刀:一线城市把娃养到18岁,平均102.5万,还没算留学。
百合网说,现在年轻人择偶第一关键词是“三观匹配”,连续三年把“经济条件”挤到第二。
可三观看不见摸不着,爸妈只能看见条件:没房,免谈;没户口,免谈;彩礼拿不够,免谈。
于是出现一种新型公开处刑:直播催婚。
UP主把摄像头对准客厅,爸妈轮番上阵,弹幕飘过一片“心疼”“同款”。
最高一次同时在线50万人,礼物刷得比主播带货还猛。
有人骂孩子不孝,有人骂父母逼太紧,更多人默默转发,配文:
“不是不爱,是真的想先把自己活成一个人,再决定要不要多一个身份。
”
政策在追,市场在笑,银行在等。
彩礼贷海报还挂在网点门口,利率下调到4.6%,客户经理说咨询量反而涨了——“大家发现,原来连结婚都可以按揭。
”
可按揭容易,按揭人生难。
戒指可以假,婚书可以P,直播可以关,回家那条路绕不开。
年三十晚上,爸妈最后一句永远是:
“不要挑了,再挑就剩下了。
”
剩下就剩下吧,至少钱包还在,心还没碎成月供。
来源:小马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