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水果,富士苹果一统江湖,那童年的味道早没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09:40 1

摘要:前几天逛超市,我站在水果区来来回回走了三圈,手里的购物袋始终空着 —— 左边货架是红富士,中间堆头是红富士,连冷藏柜里摆的 “精品苹果”,掀开保鲜膜还是红富士。

头图|pexels-katana ©

封面| ©

前几天逛超市,我站在水果区来来回回走了三圈,手里的购物袋始终空着 —— 左边货架是红富士,中间堆头是红富士,连冷藏柜里摆的 “精品苹果”,掀开保鲜膜还是红富士。

图|pexels-yeremia-ganda ©

突然就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吃过的水果:

河北老家的海棠果比硬币大不了多少,酸得龇牙却停不下来,兜里揣一把能当 “课间零食”;山东亲戚寄来的红玉苹果,果皮红得发暗,咬开是粉糯的黄瓤,煮水加冰糖能治咳嗽;

南方表姨带的杨桃,切成星星状摆盘子里,舍不得吃先拿在手里当玩具;还有比乒乓球小一圈的沙果,啃到核都剩不下一点果肉,核上的籽都要嗦一遍才扔。

可现在呢?上次跟妈妈提 “想吃海棠果”,她翻遍小区菜市场、连锁水果店,最后在网上搜 “老式海棠果”,卖家说 “今年没货,年轻人不爱买,种的人少了”。

后来查了数据才惊出一身汗:一场无声的 “水果大灭绝”,早就悄悄开始了,而红富士苹果,就是这场 “灭绝” 里最显眼的 “霸主”!

图|pexels ©

据《全球粮食安全》期刊上的数据显示,北美100 年间 90% 的传统苹果品种没了 —— 算下来每周就有一种苹果 “绝版”,比你追的网剧下架还快!

再看咱们国内,苹果圈早就成了 “富士一言堂”。

近 10 年中国苹果种植面积常年超 2900 万亩,但品种却越来越 “偷懒”:就靠富士系、元帅系、嘎拉系、金冠系这 4 个 “老大哥” 撑场面,光晚熟富士就占了近 70%!

我周末连续逛了 5 家连锁水果店、2 家超市,只有 1 家在角落摆了两盒 “国光苹果”,标签上还写着 “促销清仓”,老板说 “进了 10 斤,卖了半个月还剩 6 斤,下次不进了”。

图|pexels-mike-jones ©

更扎心的是,咱们童年吃过的那些苹果品种,现在连名字都快没人记得了。

比如以前秋天常吃的 “青苹果”,表皮是暗绿色,咬着又酸又脆,带点涩味,老一辈爱切片晒成苹果干;

还有 “伏锦苹果”,夏天成熟,果皮是浅红色,果肉偏软,放冰箱冰一下,咬一口满是汁水,比冰棍还解渴;

甚至还有 “黄元帅” 的 “亲戚”——“金帅苹果”,成熟后是全黄色,放软了吃甜得发腻,小时候总把它当 “天然糖果”。

可现在呢?你去问水果店店员 “有没有青苹果”,十有八九会被反问 “是富士的新品种吗?”

并非只有苹果这样。

知道全世界有 200 多种荔枝,但现在市面上的,大多是桂味、糯米糍、妃子笑这 “三剑客”。

像 “黑叶荔”“三月红” 这些老品种,现在只有潮汕、茂名的老果园还种一点,年轻人基本没吃过。

上次我跟我妈吐槽 “现在水果没小时候好吃”,我妈翻了个白眼:“不是不好吃,是你根本吃不到以前的品种了!”

现在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 水果摊都成了 “复制粘贴现场”,能有啥新鲜感?

图|pexels-filirovska ©

有人可能会问:好好的水果,咋说没就没了?

其实背后都是 “现实的巴掌”,尤其是电商崛起后,水果界的 “生存法则” 早就变了,而红富士能 “一统江湖”,恰恰是踩中了这些 “法则”。

在改革开放前,水果就是 “家里的小零食”,种水果的也不图赚钱,就为自己家人吃着方便。

所以那时候的水果品种特别多:耐冻的、喜阴的、适合山地的…… 啥样的都有,反正 “各凭本事活在自己的小地盘”。

比如东北农村种 “冻梨”,冬天放室外冻成黑疙瘩,化开吃甜得齁;陕西农村种 “软籽石榴”,籽能直接咽,不用吐籽;四川农村种 “八月炸”,果子熟了会裂开,果肉像香蕉一样软,现在这些品种,除了产地能吃到,外地基本见不到。

但商业化一来,一切都变了 —— 果园不再是 “自家菜园”,反倒像个 “工厂”,只生产 “市场喜欢的款”。这市场喜欢啥呢?总结下来就三点:够甜、够扛造、够好看,而红富士恰好把这三点 “焊死” 在身上。

先说说 “够甜够大” 这事儿。咱们中国人对甜水果的执念,那可是有历史的!《礼记》里就说好柿子得 “甘清玉露,味重金液”,《齐民要术》里还记载过比兔头还大的苹果。

图|pexels-cihanyuce ©

到现在,市场还是认 “甜大个” 这一套 —— 红富士苹果为啥能火?不就是因为又甜又脆还多汁,单个能长到一斤重,送礼拿得出手,自己吃也过瘾嘛!那些酸一点、小一点的品种,比如以前的沙果、海棠果,单个最大也就一两重,甜度还没红富士一半高,直接被市场 “淘汰出局”。

再说说 “扛造” 这件事。以前买水果,基本是 “家门口解决”,今天摘明天吃,根本不用考虑运输。

现在不一样了,新疆的苹果要运到海南,海南的芒果要卖到东北,水果得先过 “运输关”—— 要是一碰就烂,半路就成 “烂泥” 了,谁还买?

红富士就不一样了,果皮厚得能 “抗摔”,装在纸箱里颠簸几千公里,拿出来擦一擦还是完好无损;果肉硬实,放冰箱能存两三个月,水果店根本不怕 “囤货烂掉”。

反观那些童年水果,简直是 “运输界的差生”:

新疆的 “糖包子无花果”,果皮薄得像纸,运输时稍微挤压就裂果,果汁流得满箱都是;还有“岭南黄皮“,熟了之后放不了两天就发酵变酸,水果店进一次货得 “三天内卖完”,谁愿意冒这风险?

所以现在超市里红富士随处见,糖包子无花果,岭南黄皮却只能在产地 “本地限定”。

最后就是 “颜值” 这道坎。现在买水果,大家都爱 “以貌取果”:苹果要红得均匀,不能有斑点;草莓要长得周正,不能歪歪扭扭;橙子要表皮光滑,不能有坑洼。

红富士恰好长在 “颜值审美点” 上 —— 果皮红得发亮,有的还带一圈 “糖心”,摆在货架上就像 “水果界的模特”,一眼就能吸引顾客。

图|pexels-any-lane ©

那些长得 “歪瓜裂枣” 的品种,哪怕再好吃,也没人愿意买。

我上次在菜市场看到一种表皮带斑点的 “老品种梨”,老板说 “比皇冠梨甜多了”,结果我犹豫半天还是没买 —— 没办法,表皮坑坑洼洼的,看着就 “没食欲”。

就是这 “甜、扛造、好看” 三大标准,把好多小众水果逼得没了活路,也让红富士苹果坐稳了 “水果界霸主” 的位置。

图|pexels-vincentphotography ©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普通人能为水果多样性做些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从 “买水果” 开始,别让红富士永远霸占我们的购物车。

下次逛超市或者菜市场,别只盯着红富士苹果、红颜草莓,试试那些 “小众品种”:比如表皮有点粗糙的丑苹果,虽然长得不好看,但咬着有小时候的 “苹果味”;长得不圆的本地草莓,个头小却甜得纯粹,没有 “空心”;还有奶奶辈提到过的 “老品种”,比如金帅苹果、软籽石榴,就算贵一点,也值得试试。

我上次在网上买了一箱 “青苹果”,虽然酸得有点提神,但煮水的时候,香味飘满整个屋子,妈妈说 “这味道跟我小时候帮你外婆煮苹果茶一模一样”。

联合国粮农组织说:“消失的不是品种,是未来的可能性。”

每一种水果,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都是童年记忆里的 “味道锚点”。

要是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只能从图片里看到海棠果、红玉苹果、沙果,只能吃着红富士苹果、红颜草莓,那该多遗憾啊!

下次买水果,多给小众品种一个机会;跟朋友聊天,多提提小时候爱吃的水果;甚至可以跟家里的孩子讲讲 “妈妈小时候吃的苹果是什么样的”。

说不定哪天,我们还能在水果摊看到那些 “消失的老朋友”,看到红富士不再是唯一的 “主角”。

最后问大家一句:你童年最爱的水果是什么?是海棠果、红玉苹果,还是沙果、软籽石榴?

现在还能买到吗?评论区聊聊你的 “水果记忆” 吧!

来源:物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