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才华熠熠可耀月华,性格如月光一样光明磊落、清寂高傲,像月光一样让人喜欢和亲近,也如月光一样超然无尘。苏轼写下许多月光之诗,月色也无数次照亮他的梦想与人生。
苏轼才华熠熠可耀月华,性格如月光一样光明磊落、清寂高傲,像月光一样让人喜欢和亲近,也如月光一样超然无尘。苏轼写下许多月光之诗,月色也无数次照亮他的梦想与人生。
嘉祜六年(1061年),苏轼赴凤翔任签判,其弟苏辙前来送行。苏轼在《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一诗中这样描述:“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他不忍离去,长久地回首凝望,目送弟弟归鞍上的背影渐渐远去,望着弟弟头上的乌帽在山坡间忽隐忽现直至消失不见。天气寒冷逼人,残月依稀下弟弟穿着单薄的衣衫,骑着瘦马独自前行。
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40岁的苏轼在密州为官。与弟弟七年未见,他不由心意沉沉,胸中块垒无可排遣,唯用诗文一抒胸臆,借月挥洒出一片思念之情。“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继而引出“高处不胜寒”的感叹,转而又回归到“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规律,发出了“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这首水调歌头,气势恢弘,布局高妙,深谙人生哲理,人间情味,音律高低相合,急转陡上,如金石乍然相碰,声断裂帛,余音袅袅,千年不息。这轮照过苏轼的中秋月,至今仍然高悬在今人的夜空……诗人已去,明月依然。
元符三年(1100年),被贬居海南三年之久的苏轼终于获赦北归。苏轼心有感触,写下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其中“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两句既是对景色的描写,也是对生命的顿悟。一次次的贬谪,一次次的重生,他的生命里悲喜交叠不断,而终于让心灵呈现出纤尘不染的本直面目。“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与苦难的和解,也是他对命运的超越。
岁月悠然,大江东流。苏轼的月光和大江、清风、别枝,和别离、思念、人生紧紧地融到一起,涵盖古今。千年不变。
来源:豫云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