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粤北连绵的群山深处,曲江区罗坑镇的晨雾与炊烟交织,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画卷中,一个年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叫吴帅应,一位来自湖南溆浦的“00后”,正用脚步丈量着这片陌生的土地,用所学知识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2023年,从岳阳职业技术学
在粤北连绵的群山深处,曲江区罗坑镇的晨雾与炊烟交织,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画卷中,一个年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叫吴帅应,一位来自湖南溆浦的“00后”,正用脚步丈量着这片陌生的土地,用所学知识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2023年,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他,怀揣着对乡土的深情,加入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将青春的坐标定格在了粤北的青山绿水间。
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
“我对土地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2001年出生于农村的吴帅应,童年记忆里满是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和父母劳作的汗水。这份与生俱来的亲近,让他深知农业发展的不易与乡村对人才的渴求。一颗“反哺乡村”的种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高考填报志愿时,当同学们纷纷涌向热门专业时,吴帅应却逆流而上,坚定地选择了园林技术。“我想用专业知识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他回忆道,眼神里透着一股执拗的真诚。大学期间,他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从校园绿化到乡村调研,每一次实践都让他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也为日后扎根基层储备了“真功夫”,让他离梦想更近一步。一次在生态农业旅游公司的实习,更是让他亲眼见证了“农业+旅游”模式为乡村注入的活力,这也彻底坚定了他服务基层的决心。
2023年毕业之际,西部计划的招募令如同一声号角,唤醒了他长久以来的梦想。他毅然告别繁华,选择来到生态资源丰富却亟待发展的罗坑镇。“西部计划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服务基层、实现价值的宝贵平台。”初来乍到,面对方言隔阂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这片热土,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青春奔赴。
办公室里的“多面手”,乡村振兴的“螺丝钉”
在罗坑镇党政办公室,吴帅应的身份是一名综合服务岗志愿者。收发公文、流转文件、保障会议……工作琐碎而繁重,他却始终一丝不苟,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
一次,一份关于乡村振兴项目的紧急申报通知下达,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时间紧、任务重,吴帅应主动请缨,挑起了大梁。那几个夜晚,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为他亮到深夜。他逐字逐句梳理申报要点,不厌其烦地指导各村准备材料,又在多个部门间奔走协调。凭借这股拼劲和高效的作风,他最终帮助3个村成功申报到近20万元的项目资金,为村里解了燃眉之急。
“小吴不仅踏实,还很会‘说话’。”镇里的干部这样评价他。他负责政务信息公开时,总能把拗口的政策文件“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搭建起干群沟通的“连心桥”。他笔下的罗坑镇,鲜活而充满希望,2024年以来,他撰写的多篇新闻稿件被省、市级平台采用,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粤北小镇的发展新貌。
作为团镇委办事员,他不仅将“智慧团建”系统管理得井井有条,还策划组织了“河小清”等志愿活动,带领一群青年伙伴清理河道、守护绿水,用行动点燃了更多人的服务热情。
引“智慧活水”润乡土,让“外来者”成“自家人”
“学了园林技术,不能让它束之高阁。”吴帅应始终记得自己的专业初心。他深知,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科学的规划与智慧的引领。
他主动牵线搭桥,联系上华南农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团队,为罗坑镇引入了专业的“智慧活水”。当师生们实地考察,为村庄的景观规划提出宝贵建议时,吴帅应的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不仅是知识的落地,更是希望的播种。
为了更精准地掌握全镇情况,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当无人机缓缓升空,飞越罗坑镇的五村四野时,一张张高清的航拍图和植被数据图便呈现在眼前。这些由科技生成的精准数据,为镇里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第一手资料”。
在罗坑大草原的环境整治中,他的专业知识再次派上用场。他运用生态保护知识参与功能区域划分,巧妙地将环境改善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如今,草原生态显著提升,游客纷至沓来,周边农户的腰包也鼓了起来,真正吃上了“生态饭”。
从初来乍到时略带羞涩的“外来者”,到如今乡亲们口中亲切的“自家人”,吴帅应用汗水与实干,完成了最美的蜕变。
来源丨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妮 通讯员 赵梦颖 陈敏
来源:岳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