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老奶奶成田间“银发飞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08:58 1

摘要:10月12日上午,在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一架无人机巡视着王甜甜承包的600多亩稻田稻谷的成熟情况,场面如科幻电影般高效又精准。让人惊叹的不是无人机本身,而是神情专注的操控者——82岁的戴淑英奶奶。戴奶奶站在田埂上,手持遥控器,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起飞、悬停、降落

转自:新安晚报

戴淑英奶奶向记者介绍水稻长势。

10月12日上午,在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一架无人机巡视着王甜甜承包的600多亩稻田稻谷的成熟情况,场面如科幻电影般高效又精准。让人惊叹的不是无人机本身,而是神情专注的操控者——82岁的戴淑英奶奶。戴奶奶站在田埂上,手持遥控器,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起飞、悬停、降落。她的动作流畅而精准,仿佛在指挥一场精心编排的空中芭蕾。

从笔杆子到遥控器

82岁的戴淑英,因“开无人机、开挖土机”的事迹走红,成为田野间最亮眼的“银发飞手”。

1943年出生的戴淑英,曾是生产队里少有的“文化人”——记账员。能写会算、细致认真的她,曾是乡土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那时,她记录的是“犁田要靠牛,打药要靠背,割稻要用刀”的艰辛。

时光流转,当年记录工分的笔,如今握住了科技的遥控器。面对记者,戴奶奶笑声爽朗:“这点小事情,轻巧得很!”这份轻巧背后,是她年过八旬仍主动拥抱时代的勇气。六年前,她看着孙子王甜甜操作无人机,心中那份“文化人”的求知欲被再次点燃。“我就是想帮帮他,他承包这六百多亩地,太忙了。”

因为学习才年轻

“奶奶一辈子勤快,我们本想让她享福,可她闲不住。”孙子王甜甜的话语里,满是敬佩与疼爱。他成了奶奶的“教练”,从拿起遥控器开始,学习按钮功能、读取飞控数据,再到实践操作起飞、喷洒、降落,戴淑英全程一丝不苟。而奶奶的学习能力让王甜甜吃惊,“她小时候读过几年书,要领一讲就通,当天就能上手。”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技能学习,更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对话与接力。如今,戴淑英不仅精通无人机巡田、播种、施肥,还能操作收割机和挖土机。她从“面朝黄土”的躬耕者,变成了“俯瞰大地”的智慧新农人。

“我年纪虽然大,但心态很年轻,学会新东西就会很开心。”戴奶奶的生活里,不只有无人机。她用智能手机看短视频、接视频电话,用农业APP查看信息。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她的青春哲学:“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因为年轻才学习,而是因为学习才一直年轻。”

祖孙田间“共舞”

戴淑英不仅学会了操作无人机,还会用智能手机看短视频、接视频电话,甚至会用一些农业APP查看天气和病虫害信息。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最动人的风景,是祖孙二人的协作。孙子统筹规划,掌控全局;奶奶操控无人机,执行精准作业。传统农耕中的血脉相传,在科技的纽带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无人机之于田野,是提效降本的工具;之于这个家庭,则是戴淑英实现自我价值、参与家业经营的全新舞台。这是一幅“老智慧”与“新科技”相互滋养的生动图景。

桐城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感慨道:“‘银发飞手’与‘新农人’的组合,打破了人们对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他们不仅带回了技术,更点燃了希望,让我们看到现代农业是值得年轻人奋斗的舞台。”

戴淑英虽然年过八旬,然而眼不花,耳不聋,行动自如。她笑着总结:“好心态、好学习、粗茶淡饭……”阳光洒在她饱经风霜却精神矍铄的脸上,也洒在沉甸甸的稻穗上。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张思平蒋六乔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