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新凯来在2025年中国国际半导体设备展上一口气亮出30款设备时,没人料到这家深圳公司会成为资本围猎的新靶心。成立4年低调潜行,却在今年突然撕开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国产缺口——这不是偶然爆发,而是深圳押注“芯片自主”的一次战略收网。从深重投2021年埋下的“种子”
当新凯来在2025年中国国际半导体设备展上一口气亮出30款设备时,没人料到这家深圳公司会成为资本围猎的新靶心。成立4年低调潜行,却在今年突然撕开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国产缺口——这不是偶然爆发,而是深圳押注“芯片自主”的一次战略收网。从深重投2021年埋下的“种子”,到如今估值水涨船高的独角兽,新凯来的崛起,藏着深圳半导体逆袭的全部密码。
半导体设备是芯片制造的“蒸汽机”,这一比喻在新凯来身上有了具象化呈现。3月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当工艺装备产品线总裁杜立军发布30款设备时,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这不是简单的产品展示,而是中国半导体设备从“单点突破”到“集群输出”的宣言。官网显示,其核心团队手握20年电子设备开发经验,联合国内零部件伙伴形成解决方案闭环,这恰好呼应了深重投2021年成立新凯来时的使命:解决半导体制造“连续性问题”。
“连续性”三个字,戳中了国产半导体的痛点。过去,国内FAB厂依赖进口设备,一旦供应链断裂,整条产线就得停摆。新凯来的30款设备覆盖沉积、刻蚀、清洗等关键环节,相当于给国产产线装上了“国产心脏”。更关键的是,这些设备不是实验室样品——据投资界消息,其已进入中芯国际、华虹等头部晶圆厂的验证流程,部分机型良率达到国际二线水平。
资本的嗅觉从未如此敏锐。当寒武纪市值冲破6000亿,VC/PE们突然意识到:比起设计端的“爆款芯片”,设备端的“硬核资产”才是国产替代的“压舱石”。新凯来开放融资的消息一出,重投资本、深创投、中芯聚源等机构蜂拥而至——这不是跟风,而是算清了一笔账:一台先进光刻机售价1.2亿美元,而国产设备成本可降低30%-50%,一旦实现替代,市场空间堪比“第二个宁德时代”。
新凯来的爆发,是深圳半导体“十年磨一剑”的缩影。2001年,深圳半导体企业刚过百家;2025年,这一数字已达7.7万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1400亿元,50家上市公司、14家独角兽、2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这样的增速,放在全球半导体史上都堪称“深圳速度”。
秘诀藏在“20+8”产业规划里。2022年,深圳率先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列入重点集群,推出九大工程,目标2025年营收破2500亿。更狠的是“真金白银”支持:南山区对半导体企业并购最高补贴5000万元,宝安区对设备研发给予30%的资金支持,龙华区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南山聚焦芯片设计、宝安主攻制造、龙岗布局封测,形成“各有侧重、全域协同”的产业地图。
9月的“X-Day”西丽湖路演社印证了这种协同效应。灵明光子、创飞芯科技等6家企业登台,覆盖EDA工具、先进封装、第三代半导体等赛道——台下坐着百余家投资机构,从银杏谷资本到中芯聚源,从银行保险到产业链企业,形成“技术-资本-产业”的闭环。一位创业者的话很直白:“在深圳,你研发出1nm的芯片,楼下就能找到测试厂;缺钱了,隔壁深创投的人明天就能来办公室。”
这种生态优势,是深圳最硬的底牌。正如一位投资人所说:“全世界消费电子都在大湾区,从沙子(硅料)到手机(终端),深圳能完成全链条闭环。”当AI硬件爆发,这种闭环开始反哺半导体:华为海思的芯片需要配套EDA工具,大疆的无人机需要传感器,比亚迪的汽车需要车规级芯片——需求端的“拉力”,倒逼半导体设备、材料、IP等上游环节加速成熟。
深圳半导体的逆袭,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作战”。
第一层是“战略资本托底”。深重投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的“产业操盘手”,2021年成立新凯来时就明确:不追求短期回报,要“撑到国产设备能用、好用”。这种“耐心资本”模式正在复制——灵明光子2018年创立时,深高新投就介入天使轮,如今其3D摄像头芯片已用于华为Mate70;迈特芯的Pre-A轮融资中,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跨界入资,背后是深圳与长三角的“产业协同”。
第二层是“场景驱动创新”。不同于北京的“科研院所模式”、上海的“外资引进模式”,深圳的半导体企业大多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灵明光子瞄准3D摄像头芯片,因为手机厂商需要摆脱对索尼的依赖;创飞芯科技主攻EDA工具,因为Cadence的授权费让中小设计公司难以承受;新凯来聚焦设备,因为中芯国际的产线缺“国产备份”。这种“需求导向”的创新,让技术转化效率提升50%以上。
第三层是“并购加速整合”。南山区“并购行动营”的闭门对接会透露:8家上市公司正在寻找产业链并购标的,10个项目涉及设备零部件、存储IP等“卡脖子”环节。这正是深圳的聪明之处——与其让企业“各自为战”,不如通过并购形成“集团军”。比如深科技收购某存储封测厂后,产能迅速提升至全国前三;中芯聚源入股某靶材企业,让国产靶材在14nm工艺的使用率从5%提升到20%。
当AI大模型需要算力、新能源车需要芯片、元宇宙需要传感器,半导体的“战争”早已不是“替代进口”,而是“定义未来”。深圳提出打造“AI+芯片+场景化”全球策源地,正是瞄准了这一机遇。
新凯来的下一代设备研发方向很明确:适配3nm先进制程的原子层沉积设备、面向车规级芯片的高精度刻蚀机——这些不是跟风国际巨头,而是锚定国内场景需求:中芯国际计划2026年量产28nm车规芯片,长江存储要突破128层闪存,这些都需要“定制化设备”。
资本的天平正在倾斜。过去,芯片设计公司融资额占半导体行业的60%;今年上半年,设备、材料、EDA等上游环节融资占比已达45%。在“X-Day”路演现场,一位投资人直言:“现在看项目,先问‘能不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问‘能不能赚钱’。”这种逻辑转变,让深圳的半导体企业开始“啃硬骨头”——锐盟半导体主攻GaN-on-SiC功率器件,日观芯设研发光子芯片封装技术,这些赛道过去因“周期长、风险高”无人问津,如今成了资本争抢的“香饽饽”。
从新凯来的30款设备,到7.7万家企业的生态,深圳半导体正在完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不是简单的“国产替代”,而是重构半导体产业的“价值链条”——过去,我们跟着国际巨头的技术路线跑;未来,要让别人跟着我们的场景需求走。
当AI硬件的浪潮袭来,当全球消费电子的中心在大湾区,深圳半导体的“下半场”已经开场。新凯来们的使命,不仅是造出“国产设备”,更是要在半导体的“无人区”里,插下一面“中国旗帜”。正如深重投公告里写的:“支撑行业生存与发展”——生存是底线,发展才是目标。
或许几年后再回头看,2025年新凯来的30款设备,会像2010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一样,成为中国半导体“换道超车”的起点。而深圳,这座永远在“造梦”的城市,又一次站在了产业革命的风口上。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