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软件研发领域,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客户为了节省初期成本,选择购买现成源码进行二次开发(俗称“二开”),或是接手他人未完成的项目。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条“捷径”,但实际上,这类项目的隐性成本极高,往往比从零开始开发还要昂贵。
相信有些人为了成本会买二开源码或是找个软件园的老板对接需求研发自家公司的产品,或是做一半换人。
为什么“低成本”开发,最终往往变成“高成本”烂摊子?
在软件研发领域,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客户为了节省初期成本,选择购买现成源码进行二次开发(俗称“二开”),或是接手他人未完成的项目。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条“捷径”,但实际上,这类项目的隐性成本极高,往往比从零开始开发还要昂贵。
为什么?
因为接手一个已有项目,尤其是各种原因缺乏规范、文档缺失、逻辑混乱的“半成品”是常态,什么有文档?这是2025什么环境你没数吗,卷成什么逼样你不知道吗,躺在床上撸多了,觉得世界美好了?,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梳理业务逻辑、恢复上下文、理解技术架构。这就像读一本没有目录、章节错乱的小说,你还得边读边改——效率极低,出错率极高。
更糟糕的是,很多外包团队或个人开发者,在需求不明确、原型粗糙、设计缺失的情况下就仓促开工。项目做一半换人、换产品经理、换方向,频繁切换上下文这是常态的事,导致团队不断“重启大脑”。这种状态就像CPU在多个进程间频繁调度,消耗大量资源在上下文切换上——而人脑远比CPU脆弱,根本扛不住这种折腾。
结果就是:
项目进度失控沟通成本飙升Bug 层出不穷最终维护成本远超预期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屎山叠加”——在已经混乱的代码上继续堆功能,越堆越烂,最终无法维护。
你以为省了钱?
其实正相反。
一个最初预算2-3万的需求,最终花掉7-8万还做不完,是再常见不过的事。
项目烂尾你是自找的,二开或是接盘的项目成本非常高,不过现在这环境有些公司项目需求接的堆积如屎山,有的公司或团队一个项目没有,说白了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更愿意听会说话的,说话又好听的,就觉得个个都是人才,就像摆摊的,你摆摊一个客户没有,人家摆摊就成流量明星。
所以,很多项目最后烂尾,真不是偶然,而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的。
你以为是技术不行?其实很多时候,技术反而是最不重要的那个环节。
真正决定一个项目能不能启动、能不能活下去的,是——你能不能拿到客户。
现实很残酷:
有的公司技术扎实、团队靠谱,代码写得干净利落,文档齐全,开发规范,结果一年到头没几个项目,办公室冷冷清清;
而有的公司,技术可能半吊子,代码能跑就行,但销售能说会道、PPT做得天花乱坠、嘴皮子一碰就能签下几十万的单子,项目多到做不完,加班加到飞起。
这不是讽刺,这是现实。
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听起来很厉害”的人,而不是“真的厉害”的人。
就像摆摊:
你技术再好,做的饭再香,没人来试,你只能饿死;
别人可能手艺一般,但会吆喝、会包装、会讲故事,一开张就是排队网红店。
在软件外包行业,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很多客户根本不懂技术,他们靠什么判断?
就靠你说话好不好听,方案写得漂不漂亮,承诺到不到位。
你说“这个功能三个月能上线”,他说“两周就能交付还带测试”,客户一听,当然选后者——哪怕后者根本做不到。
于是,会吹牛、会哄、会忽悠的公司,拿单拿到手软;
踏实做事、讲原则、重质量的团队,反而接不到活。
结果呢?
客户兴冲冲签了约,钱也付了,结果交付延期、功能残缺、系统崩溃、售后无人理……
折腾一圈才发现:当初听上去有多美好,后来踩的坑就有多深。
等他们意识到问题时,已经浪费了时间、烧光了预算,甚至错过了市场窗口。
这时候再想找靠谱的人接手?
不好意思,“二开”和“接盘”的成本,已经是你最初预算的三倍不止。
而更可悲的是,很多程序员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
他们觉得:“只要我技术够强,代码写得好,客户自然会来。”,都2025了你还想这种事?人家开工厂源头卖货的比你更卷。
可现实是——客户根本看不到你的代码。他们只听到谁的声音最大,谁 promises 最漂亮。
搞不到客户,技术再牛,也是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
反过来,拿得到客户,哪怕技术差点,也能靠时间和资源堆出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专业、随波逐流。
恰恰相反,正因为在这样一个“重包装、轻实质”的市场里,真正靠谱、能交付、讲诚信的开发者才更稀缺、更值得信赖。
来源:正正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