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小,她就展现出对中文的热爱。初中时,她最爱做的事就是泡在书店里,一待就是整个下午。
我曾深信,女儿的语文根本不需要操心。
从小,她就展现出对中文的热爱。初中时,她最爱做的事就是泡在书店里,一待就是整个下午。
她会为《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写番外篇,会为喜欢的动漫角色创作小传,作文也经常被老师表扬"情感真挚,富有想象力"。
那时的她,不仅是校内文学社的社长,作文也常常被当作年级范文传阅。
直到我们决定从体制内转到国际课程IB体系…
第一次IB中文模拟考后,她对着成绩单沉默了整整一个晚上——这个平时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女孩,竟然在母语考试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IB中文比体制内语文难这么多吗?"我忍不住问。
答案是肯定的。
协和、世外等名校的校长们都曾坦言:"IBDP的中文A是最好的母语课程之一,对文学比较、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要求极高。"
在今年5月的IB大考中,中文A文学HL的7分率仅有2.3%,相比之下,数学分析和方法 HL学科的7分率则有16.2%
IB中文A:不仅仅是一门"语文课"
当我开始深入了解IB中文课程时,才意识到它的深度与广度。IB中文A分为两个方向:文学(Literature):专注小说、诗歌、戏剧等纯文学作品
语言与文学(Language & Literature):还涉及广告、新闻、博客、海报等多种文本
无论是哪个方向,都远超传统语文课的范畴。它要求学生:
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剖析文本背后的文化语境、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
理解全球性议题,从“文化认同”到“科技伦理”
掌握学术写作,能用专业术语和严密结构表达观点
而其中最令学生头疼的 —— 就是Paper1:非文学文本分析
为什么Paper 1 成了“拦路虎”?
我女儿曾这样形容Paper1考试:
”
“给你一篇从没见过的广告、新闻或者海报,75分钟内写出一篇分析文章。不仅要看出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还要分析受众、语境、文化暗示……就像让你现场解构一个陌生人的心思……”
许多学生失利的原因在于:文体判断失误——分不清新闻评论与广告软文
术语使用混乱——混淆“语境”和“受众”、“结构”与“手法”
缺乏分析框架——读得懂表面,读不出背后的权力关系与文化隐喻
写作无章法——东一句西一句,缺乏IB要求的四大评分维度支撑
遇到好老师,从迷茫到明朗
真正让我们走出困境的,是遇到了一位深耕IB中文20年的老师——L老师。
她是香港某知名国际学校IB中文教师,先后任教于沪港两地,带出过上百位IB中文6分及以上学员。
"IB中文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方法,"L老师说,"Paper1尤其如此。它考核的是学生能否用一套系统的方法,快速解构陌生文本。"
在她的小班课上,女儿第一次明白了:
如何用四大分析板块(背景信息、结构特色、写作手法、语言特点)快速搭建文章骨架
如何从图文呼应、色彩选择、字体设计中读出广告的潜在受众
如何用固定句式和术语精准表达,避免口语化
如何从全球性议题的高度理解一则新闻评论的价值立场
12节课,我们这样攻克Paper1
L老师的课程设计极其清晰:
真题导入:使用2003–2022年IB官方真题,从广告、海报、新闻到漫画,一一击破
术语实战:不仅教“什么是图文并茂”,更教“如何分析图文如何呼应、达到什么效果”
框架训练:每节课围绕一个文体,用4大板块拆解文本,养成分析习惯
精细化批改:基于IBO评分标准逐字批改,学生清楚知道如何修改、提升
课后,女儿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
“现在写Paper1就像在解一道谜题 ——我知道该从哪儿入手,用什么工具,怎么论证。”
往期学员评价
如果说IB中文是一场修行
那么Paper1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觉醒时刻。
它考核的从来不只是“语文好不好”,而是:
你能否在陌生信息中快速捕捉关键?
你能否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语境与人性共情?
你能否用清晰、准确、有深度的语言表达独立见解?
而这些能力,远比分数更重要。
📌 IBDP中文备考班 (本周开课!L老师亲自授课+批改)
适合学生:10-12年级 IB中文A学生(SL/HL均可)
上课时间:10月18日-1月3日,每周六 10:00-11:30
课时:12节直播课 + 12次精细化批改 + IBO范文集
班级规模:5-8人小班
授课平台:ClassIn
来源:外滩教育